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爱读史的人。

总觉得历史的浩瀚不是我读了就能明白的,又觉得所有的史都夹杂着写史人的情感,那我要怎么辨别真假?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对历史敬而远之。

但是,也由于机缘的巧合,选了一门名字动听的选修却是一堂堂不折不扣的历史课。

于是,我不得不买来一本历史小书,且读一读。

说来也怪,选的这本书也是一个极其让人心动的名字,看来我注定是逃不了名字的诱惑了。

言归正传,对张岱的了解实在是很少,就拿这本书作自己对张岱的入门吧。

首先,读这本书之前我嘲笑了自己一番。

想要了解张岱的奢华生活,读读他自己写的书不就可以了吗?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心思去读一个美国人写的张岱生活的中国译本呢?岂不是多此一举,绕了弯路。

而在网上看到的对于《前朝梦忆》的评价,亦有人有相似的疑问,实在是这本书引的张岱原文的地方太多了。

但是,我并不后悔读了这本书。

对于一个像我一样不了解张岱的人,这本书正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接近张岱,而且也让我见识到了一个美国人讲故事的水平,他虽是叙事为主,却也没有加入过多他个人的评价,只是连贯而完整地串起张岱的一生,臧否自由读者决定,这一点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再回到这本小书《前朝梦忆》,这次是来讲讲张岱和他曾经奢极一时的生活。

张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他所生长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也是文艺之家,而从高祖到父亲,又都做着不同大小的官,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

曾祖张元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亲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这样几代的官下来,必定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而且因为家族素好读书,他们家可有藏书万卷,仲叔联芳又好收藏,有着独特的鉴赏眼光。

在这些催化剂的作用下,就造就张岱的品格与习性。

有着一个殷实的家族撑腰,有深厚的书香的历史,张岱怎么不会把玩乐与读书当作年少时生活的全部呢?事实也正如史景迁所说,读书在张岱应该也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绝非现在学生所叫苦不迭的事了。

然而张岱令人佩服的就是他不仅把读书当成游戏,事实是对于各种玩乐,他都非常精通。

一个不仅会读书而且会玩的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这一切也就书写了他奢华的前半生。

他爱好看灯也收藏巧夺天工的作品;爱看水,便有观潮的惊心动魄;爱看月,甚至爱看看月之人,将赏月之人分为五类,一一分析;也爱看雪,若逢落雪纷飞,总是欣喜若狂;爱吟诗,爱抚琴,爱看戏,也爱蹴鞠狩猎与斗鸡,对于神秘的女子,也有那三分的兴趣。

可见,年少的张岱是多么的痴狂,却还要呢喃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真的是越发展某种感官,品味亦随之变化。

在明朝未亡之前,张岱家族往城市发展,而市镇文化的多元兴起城市的繁荣,让张岱有心情有闲钱也有环境去过他奢华的生活。

在张岱众多的爱好之中,这里想多说两句的就是他所自创的“兰雪”。

从小小的品茶之中来看张岱的秉性与生活,而这只是一种茶,却也影响了当时的风气。

首先要提的就是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赢余得极为生动: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

”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

”遂定交。

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而他创此兰雪茶的缘由亦是他精到的功夫和随手记下的一笔“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

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

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
似右军。

益异之。

试茶,茶香发。

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

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

…”,看见那清如月的泉水,让极其敏感的张岱就想着用此水煮茶,会是何种滋味,而散三日去石腥味可使泉水的味道变得更加可口。

而在泡茶时因茶叶与白瓷杯相映交辉“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泄也”,于是张岱才戏称之为兰雪。

本是张岱的个人享受,却不想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了茶市,绍兴之饮茶者居然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受到名家的青睐。

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

兰雪茶有此名声,自然功归张岱。

更有甚者,人们为了取斑竹庵的泉水搞得寺庙不得安宁,不得不自行污染来恢复往昔的安宁,可见当时人们对此茶此水的推崇和追求。

而那会品茶的张岱,不知道是否料及自己个人的做法都会延及到社会风气的变化。

当然,这也与时代环境离不开关系,那是是晚明的社会,虽有层出的问题,朝廷腐败而宦官专权,但亦是没有到火烧眉毛的明亡清立,故而凡是有点雅兴的人们便会这样饮茶作诗,享受奢华的生活。

而至于张岱来说,甚至还不满足于此,他还会以各处名泉煮各地的名茶,找出最相配的茶与泉,这是何等的闲情逸致,又是何等的精力财力才能尝天下泉泡出的天下茶呢?如此,张岱亦是一“茶痴”罢却也有足够的条件让他做一个茶痴啊。

像这样奢华的生活持续了张岱的半生,而终于要有梦醒的那一天了。

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祸不断,烽烟四起。

颓废的晚明最终没有经得起北方农民叛军和清军的入关,一个腐朽的垂垂老矣的王朝灭亡了,而随之灭亡的还有张岱的奢华生活。

于是散尽家财留忠心的张岱带着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问鼎,断弦的琴,还有几本残书,一个清梦,流离山野。

然而,没有玩乐的张岱没有像不能尽忠的友人那样留下忠心永远地沉于水中。

他带着前半生结好的梦和残酷不堪的现实遁入山林潜心修史,而这依靠的是他年轻时读书所积聚的才气与深厚的文字功底。

所以张岱,不只是一个浮夸会玩的富家子弟,事实上他是一个有涵养有着人文气息的书香门第之子。

只是经历了前后鲜明的对比,张岱的心境也随之而变了。

真的有时一瞬之间会让人恍如隔世,不知那时的张岱是不是有此触感。

一夜之间,所有的奢华都烟消云散,而他沉浸在对前半生的回忆之中,著出《陶庵梦忆》,回到杭州快园,满眼的荒芜让他感叹物非而人不是,写下《西湖寻梦》。

似乎那曾经的生活还在眼前,如今面对的却是国破家亡,满身沧桑。

这样的对比无疑是剧烈的,也是难以接受的,却也不得不面对。

我曾想的是,如果张岱没有见证晚明的灭亡,那么是否他的一生都将在奢华中度过?至多也只是在奢华之后写两行华丽的辞藻,没有经历国破家亡是否也就没有在他乱象中的思考了,只有玩乐的奢靡了。

那么也许这样,曾经的奢华也就失去了含义和意义。

因为正是曾经的奢华才映射出现在的苍凉,才让张岱的人生高出了一个境界,而他的石匮书也不得不转向去思考晚明灭亡的原因,是自浮华中生出的深沉。

所以,在我看来,张岱的一生里,他的奢华实质是为中年之后作了铺垫。

因为一个人经历由盛极衰,感触才会越发的明显与深刻,才会恍然领悟到繁华靡丽真的转眼即逝,一切只是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涟漪罢了。

但是,至少从浮华到苍凉的张岱留下了他的梦,他对前半生的回忆,他为家人著的传,他替明朝修的史,他的石匮书至少留下了什么,但是我们在奢华的背后留下了什么?
对历史的回忆让我不可抑制得想要关照到现在。

中国奢华的风气渐长,却没有了往昔的那份深意和让人钦羡。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的势头丝毫没有消减的意
思,这背后却不再是单纯的追求人生的享乐,过之的是恶性的攀比和不良的心态。

那这值不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所谓奢华,从上这门课起始,就告诉我们这是古已有之的风气。

但是,同是奢华,古今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而在我看来,不论奢华与否,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是一声叹息。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转眼成空的,等你老矣回头来看自己的人生,如若除了奢华的玩乐没有留下其他的东西,难道不会觉得遗憾吗?当然,现在的人都只是相信这一世的生活,信奉的是这一世不享受更待何时,死是一个一了百了的终点。

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面对一个这样浮夸与物质的时代,让我觉得忧心忡忡,所以,让我们暂且放下奢华,这不是意味着人生要如苦行僧般度过,而是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朴素的去生活吧。

张静 10101140107
社会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