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涉世家》课堂教学实录

《陈涉世家》课堂教学实录

4.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多样化的诵读
文言文要加强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但是对诵读的理解不能过于偏颇和狭窄,而应该通过不同方式来呈现有对全文的全面朗读,有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朗读,有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品读,有拈连相关内容的联读,甚至还可以有以文言原文为表述形式的表演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不同目标
〖点评〗学生对历史事件大致内容的回顾,在学习者心底勾勒出学习对象的一个粗略轮廓,为工笔描绘、审慎修饰打下了基础这是学习建构的发端
二、在合作中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
生:这个句子太长,我总读不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生:应该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作为“史家之绝唱”,其记叙事实、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的功力是值得每一个师法和玩味的《陈涉世家》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比较与辨析
本文文言词语朴拙,许多词语字形虽同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表达的意义大不相同,尤其是与现今的意义往往相去甚远,教学中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来捕捉这些词语的意义差别,辨析汉语在古今发展历程中词义发生的变迁
3.思考和感悟
西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语);国人又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陈胜吴广的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在社会价值观念上实现的突破是极具颠覆性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阅读本文,可依据历史背景,思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结合作品描述,感受主人公的个性和灵魂;可透析叙事语言,琢磨《史记》特有的史家手笔……
生:我还了解到当时的贫富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师:(饶有兴趣)哦?
生:“闾左”是穷人的代称,也就是只有穷人被征发,富人却可以免除这样的苦差
师:有见地真是一个深刻的发现其他同学,你的发现呢?
生:我还注意到这里好像也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队伍也就是说,他们发动起义开始斗争时,反抗的力量就是这“九百人”
〖点评〗做好发现式阅读的启发和示范,点燃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引线
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
(生举例,略)
〖点评〗由一句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
生: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结果他们在大泽乡的时候因为下起了大雨,道路被阻断,贻误了服役报到的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要被判处诛灭九族(,那时秦朝的法律特别残酷),于是他们就拼死反抗,起义斗争了
师:这个说法恐怕值得推敲两个人里能对另一个人发号施令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也难以令人信服大家再阅读课文,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发现(生讨论)
生:我们讨论后觉得陈胜比吴广更有头脑文章中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假称扶苏、项燕部队的是陈胜,这证明他比吴广更有谋略
师:果然有眼光过去,我一直佩服司马迁文章叙述语言的高明,简简单单一句“陈胜曰”、一句“吴广以为然”就把两个人的个性差别不露声色地展现给后人,想不到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居然能有这样细致的领悟,这一点我令我更加佩服来来,我们接着来谈自己阅读中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在追忆中复现
以俗语引出古今中外反抗压迫的例子,导入陈胜吴广起义一事,并借助学生印象简单回忆这一历史事件的概貌,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在合作中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在审读中发现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发现的眼光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式的审读捕捉文言语句后包含的信息和思想,对陈胜吴广共谋大计、鼓动士卒这两段文字做重点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点
《陈涉世家》课堂教学实录
《陈涉世家》课堂实录
【教学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师:这位同学讲述的基本上符合史实,不过可不够绘声绘色了这样听来,大泽乡起义好像就是一件很平常容易的事了(众笑)不过,还是要感谢他帮助我们重新恢复了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大致印象(师正色)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
三、在审读中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辨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把握,我们回头来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述有没有不实之处呢?
生:刚才他讲到大泽乡起义是爆发在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的途中,其实不是,本文写道:“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被征发到戍守渔阳的途中
师:是啊,这个细节有点张冠李戴了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就读出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背景,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陈胜吴广之所以走上造反之路的原因是因为秦朝的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课文中写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贻误期限就要全部斩首,实在是严酷
生:陈胜吴广选择反抗的原因我觉得在于死中求生当时已经贻误期限,“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不管是逃跑还是起来造反都是死罪一条,而后者还有一线生机
师:你说的是绝处求生是不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
师:(首肯)吴广是一个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那陈胜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
生:陈胜一样有这样的才干文章中写道:“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不说明这种才干吗?
师:陈胜怎么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的呢?同是共谋大事、并肩战斗的两个人,应该是不分上下的啊?
生:他们商量好了的啊!(众笑)
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
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
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四、在评价中感悟
引导学生就陈胜人物个性、文章刻画人物的技巧做归纳性的评价,对前一阶段自由式的阅读予以梳理并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向课外阅读
【教学实录】
一、在追忆中复现
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生:(齐答,有的笑)反抗
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
生:我觉得当时秦王朝是该灭亡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民心陈胜的话中有一句说道:“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统治已经引起了天下公愤
生:我发现陈胜非常有头脑,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一个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一个是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
师:不错,大家都读得很准确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
师:为什么你读成这样的节奏呢?
生:它的意思是指陈胜吴广把队伍假称为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根据大意就可以分出朗读的节奏了啊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文言文朗读的一点关键窍门啊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师:看来老话说的一点不错,“独木难成林”,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冲天啊大家的相互合作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十分丰富,学习效率特别的高这样“人人贡献一点、人人拥有一片”的好方法可要坚持和发扬
〖点评〗本文篇幅长,文字还算浅易,文言词语分散在文章中各个角落,比较和辨析工作适合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施以恰当的例子做好合作学习的示范,通过交流共享学习的成果,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鼓励,使合作者不断增强合作意识
生:吴广也很有头脑,而且有牺牲的精神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就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
生:你还漏了一句话──“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