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讲故事、写感想。
计算机1105班制作成员:丁建飞 1111610716张二路 1111611220张星 1111611213朱昊1111611218参考文献《卡尔·马克思传》(英) 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童年的马克思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
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
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
亨利希·马克思家中有九个孩子,卡尔排行老三;最大的莫里茨·大卫4岁时夭折了。
当时马克思已经出生,因此卡尔成了家中的长子。
他有一个姐姐,索菲娅。
他孩童时期,似乎对姐姐特别依恋。
索菲娅后来嫁给了一位律师,住在荷兰的马斯特利赫特。
马克思的两个弟弟都早早地死于肺结核,他的两个妹妹也是这样。
剩下的两个妹妹,路易莎和荷兰人犹塔结了婚,移居到开普敦;另一个妹妹埃米莉嫁给了一位工程师,住在特利尔。
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些姐妹们。
她们告诉外甥女爱琳娜,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
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
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
马克思极有可能一直到12岁都是在家中受教育。
接下来的五年(1830—1835)里在特利尔读中学,这所学校原先是耶稣会学校,后来定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
马克思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
在马克思的同学伙伴中,五分之四是天主教徒,大部分出身于中下阶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
据说卡尔的“同学伙伴对他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他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
在后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轻蔑地谈到: “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天主教的),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
马克思在学校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虽然他打算发展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伙伴的友情,这就是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他未来的妻弟。
埃德加尔的姐姐燕妮把他描述为“我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偶像”。
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
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但也在一般以上。
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
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
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
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
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
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和一篇德语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
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力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
宗教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马克思由阐述历史开始:“这个人类的伟大教师”,向我们表明了从古代以来,人的本性一直是在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
“由此可见,各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同基督一致的必要性。
但是,在我们研究各个人的历史,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虽然也看到他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 。
虽然罪恶的引诱会吞没这些自然的本性,但是信徒与基督的一致能够克服这些罪恶的引诱,并提供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未被发现的知识奥秘中想要找到而没有找到的,只有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而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孩童心灵,才能体会得到它,并且它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
这篇作文包含着相当多的悲情和愉快的虔诚,但是基本上还有一种理性的架构,说明了基督教的出现为何对人类全面的道德发展是必需的。
马克思有一种异常遥远和毫无色彩的自然神论上帝观念,类似于他父亲和约瑟夫·居佩尔牧师的观念,后者在学校讲了宗教的教育指导作用,在1834年3月给马克思施行了坚信礼。
居佩尔还掌管着特利尔的一个小型新教教区,是亨利希·马克思的朋友。
他对伦理问题尤其感兴趣,对宗教的态度受康德的强烈影响,认为要达到“真正的人”,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居佩尔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基督这个人和《圣经》的基础之上,他受到理性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规避任何宗派主义。
马克思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老师的看法,这位老师称赞了这篇文章,虽然他也公正地评价说“一致的实质并不明确,一致的原因也只是从一个方面谈到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要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就会来的。
” “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 “我想是的。
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
” “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 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
几年来,马克思天天到这儿来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
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
” 这位图书馆员转身做他的工作去了。
那位读者还站在那里思索,注视着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书。
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里又继续工作到深夜。
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
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
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
感想:学习,学习!这是马克思一再向他的同志和学生提出的口号。
只要是他能够得到的知识,他都要设法得到。
他把获得的知识笔录下来以后,还要修改,润饰,花费的时间跟重新写一遍差不多,直到内容和语言都符合他的要求为止。
马克思的治学,除了具有持久性、坚韧性,以及经常写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线以便查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认真向别人学习。
遇到某一个问题有疑难,有分歧的意见,他就跟他的朋友一再讨论,有时从黑夜讨论到第二天早晨,也不觉得疲倦。
他特别喜欢到伦敦的一些酒馆去,跟工人、手工业者和德国流亡者往来。
他跟他们坐在一起,询问他们的意见,向他们宣传,同时热诚地向他们学习。
因为他知道,多跟同志们研究,多跟劳动人民接触,是可以得到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的。
马克思这样认真地研究学问,为的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他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创造了伟大的理论,用来指导革命斗争。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开创了哲学的一个新时代,现阶段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
其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模块,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实践观三个部分。
说到哲学,我们不得不谈谈哲学派别,如果按现有的通行标准,可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而唯物主义又可以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基本派别,如古代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国的五行家、外国的赫拉克利特等,承认世界的本质为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是费尔巴哈;当然,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是马克思与恩格斯。
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心外无物的观点,当然还比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而客观唯心主义的则主要是神学,宗教等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的人们更乐于是去研究唯心主义哲学,这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不应该就此提出批评。
马克思哲学说到底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人与人的关系如何。
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三个问题。
一、世界是什么马克思把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经过他的论证,他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为此,他提出了哲学上物质的观点,他认为物质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与总结的概念,是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人的意识,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
提出了不同的意识会表现出不同的认识。
最后,他指明整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第二性。
二、世界怎么样马克思对世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提出了世界所处的三种状态。
1、世界是联系的对联系观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所处的状态。
当然,首先,老马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的,只有运动,才能看出世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基础,没有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就不可能形成矛盾,当然也不发展。
他认为联系有这三种状态:普遍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因果联系。
2、世界是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世界是不断的发展的,新的事物总会不断的产生,新事物总会在辩证的否定中完成对旧事物的改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结合、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结合。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3、世界是矛盾的马克思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的矛盾中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要分清主次矛盾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全面的看问题与分析问题,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三、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首先从人的认识开始,探讨了认识的起源、目的、动力、方法,特别提出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