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思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一、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或实现方式(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一)暴力革命方式和和平变革方式1、暴力革命1)共同胜利论: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基础上,以西欧发达国家为起点的世界革命互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使得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体系,一个国家人民受到另一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贸易自由以及市场的建立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消失,所有文明国家形成两大对抗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舞台成为世界性的;单独的国家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首先在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同时发生,并且迅速影响世界其他国家,最后汇聚成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还有发展余地时实现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饿夺取国家政权,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在战争和危机引发革命基础上,以落后国家为起点世界视野内的革命互动论。
由于落后国家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很自然会出现更多危机,革命形势容易发展;而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激化了矛盾和危机,孕妇这革命的种子。
包含三个递进性的层次:第一,以西欧落后国家为导火线的西欧革命互动。
1848-1850年德国成为欧洲矛盾的焦点,他们寄希望德国首先爆发革命,法国成为欧洲解放的决定力量,英国成为最后保证。
第二,以落后殖民地国家革命为导火线,引发西欧革命的炸药包。
由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导致东方非文明落后国家如中国印度革命性因素诞生,再翻过来促进西方世界危机爆发,构建互动的革命链条。
这也包含着爱尔兰民族问题上。
第三,已落后的俄国革命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
热切期盼俄国革命的爆发,并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二者相互补充,推进社会革命进程。
从暴力革命理论提出到19世纪7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两次实践的机会,一是1848年欧洲革命,尤其是法国六月起义,一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
原因:第一,历史背景看,十八九世纪是一个变动革命的时代;第二,从暴力革命与共产主义社会革命的关系来看,共产主义实践伴随着暴力革命;第三,从欧洲各国政府对共产主义态度来看,共产主义和欧洲政府是最激进的矛盾,一开始就遭到了政府残酷镇压,正常选择是暴力革命;第四,年轻人特有的革命热情及其人道主义情怀促使他们以暴制暴方式解决问题;第五,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看,资本积累处于原始或半原始阶段,剥削掠夺极不人道,诱发工人极端方式。
2、和平变革或和平斗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同时马恩根据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并不排斥和平方法达到同样目的。
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用和平的不流血的手段来完成目标。
反复论述和平夺取政权的问题。
基本要点在于:1)在诸如德国等政治相对比较落后,工业相对不发达,农村人口相对比较多而又有自己特点的国家,,在城市要开展追求普法权和议会席位的和平革命;同时关注农村,到农村寻找同盟军发动农民,聚集革命力量;在军队里,要使军队社会主义化,为防止敌人发动暴力法革命积聚力量,等到最后决战时刻。
2)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由于人民代议机关的强大,有可能和平常入社会主义。
侧重和平斗争但不放弃暴力革命的策略。
原因:第一,共产主义理论和事件本身有和平手段的因素;第二,法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资产阶级统治手段的调整使得和平斗争取得成就成为可能;第三,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方式日趋理性化,成立正当开展选举活动,并取得越来越大的趁热高就。
3、马恩论述了英法美等民主共和国有可能实现社会和平变革第一,社会体制变革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使得现实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第二,原发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的互动: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促使资本的内在矛盾尖锐化第三,根源:资本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属性,资本社会性质完全体现的要求推动了信用制度成为社会邮寄变革的杠杆第四,方式:股份制公司或工人的合作工厂,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扬弃,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渡点第五,主体:单纯的管理层的知识型工人阶级:科学技术和资本使得资产阶级和传统无产阶级在生产中都成为多余的人并产生社会变革的新型主体力量。
新生的工人阶级倾向于和平变革方式。
(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1.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即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2.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开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跨越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处在资本主义以前阶段的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上在社会主义道路。
二、未来社会的阶段划分在马恩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时加以区分(不同阶段不同作用)有时不加以区分。
1875年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氛围三个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二是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社会。
同时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的思想, 如“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完备形式”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提法。
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三、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规定性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分工消失,三大差别消灭,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消亡,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 首先表现在它具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 则集中表现为它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 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
4.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分配方式,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以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在5. 消灭了阶级、一切差别和旧式分工。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 城乡工农差别,脑体差别都消灭, 消除了奴隶般的社会分工。
6. 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开始消亡,国家失去政治职能, 只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定性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3.消灭了工农城乡脑体差别,旧式分工不复存在,代之以更合理的自觉分工4.国家完全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
5.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6.人民具有高尚的道德风尚和共产主义觉悟,高度的技术文化水平。
四、现实社会主义与未来社会的区别与联系1.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
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的社会主义。
2.现实社会主义仍是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阐述:首先, 他们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提出来的, 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自己头脑的想象中来描绘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见。
其次,由于是预见,而且她们的思想和认识必然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终成果,所以至于未来社会主义事实上将是什么样子, 还有待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
不能奢求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更不能用设想来剪裁活生生的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修正、发展理论。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 是根据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和发展趋势做的设想和预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以欧美“文明国家”的革命同时发生为条件,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为前提的。
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远没有达到马克思当年所分析的那种发达水平。
至于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误认为是在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实现的目标, 从而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这不应当归咎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只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抽象,是概括的社会主义一般,不是哪一个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需要使之具体化,民族化。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领导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由于这种实践还很短暂, 列宁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深刻的揭示。
他认为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并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
他赞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论, 同时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的思想, 如“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完备形式”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提法。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提出过许多宝贵的见解。
1959 年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出明确阐述的思想家。
他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最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上层建筑的特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
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领导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以苏联1936年宪法为标志,最终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