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013年九年级历史第一次独立作业一、选择题(20分)1、西安黄帝陵,经常看到拜谒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2、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右图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3、、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4、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6、“卧薪尝胆”是讲述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A. 齐桓公B. 晋文公C. 吴王阖闾D. 越王勾践7、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
“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欧洲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形容一位书法家的字,他是()A. 欧阳洵B. 颜真卿C. 柳公权D. 王羲之9、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三省六部制10、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1、8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
吐蕃是今天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A、回族B、藏族C、维吾尔族D、蒙古族12、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右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A、鉴真和尚B、高僧玄奘C、阿倍仲麻吕D、马可· 波罗1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马可·波罗行记》 D 、《资治通鉴》 1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 A .《金刚经》 B .《古兰经》 C .《诗经》 D .《圣经》 15、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奔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6、“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17、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价格低廉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8、关于秦朝、隋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 C.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D.都使经济重心往南移 19、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 20、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 C.郡县制度魏 蜀吴 蜀蜀 蜀 吴 吴 吴 魏 魏魏 A BD.三省六部制二、非选择题(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材料三: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1)分析比较以上三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至少2点)(2分)(3)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经济中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从哪里转移到哪里)?这种转移大约完成于何时?(2分)(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或感悟?(1分)2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分)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始皇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郡下设置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主父偃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为分国,必稍自销弱也。
”——《前汉书·帝纪》材料四:(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2)从材料二来看,周天子这一举措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由此,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统治?(2分)(3)材料三中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怎样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2分)(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此制度开创于哪个朝代?(2分)(5)如果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主题,你的主题是什么?(1分)2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来源:中教网]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8分)材料一: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
——《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四: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
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
自此以来,完事休贴。
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
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
唐蕃会盟碑(1)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哪两位?元朝时中华民族大家庭又增添了哪一新成员?(2分)(2)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是如何使“西域内属”的?有何意义?(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哪一重大改革?(2分)(4)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有关?什么事件奠定了两者密切交往的基础?(2分)2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7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二:“皇帝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
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材料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1)材料一中,各个学派问相互争论和批判,又相互影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儒家代表人是谁?其主要思想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所述内容与哪一事件有关?(1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与采纳后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1分)答案1-5 ABDDB 6-10 DADDB 11-15 BABAC 16-20 BBDDA21、(1)由荒凉、落后地区变为富庶地区。
(2)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④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3)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两宋时期(南宋)(4)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22、(1)西周分封制,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分封的诸侯相互攻伐,王权衰落。
地方实行郡县制。
(3)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4)三省六部制,隋朝(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23(1)炎帝黄帝,回族(2)措施:张骞出使西域;设置“使者校尉”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3)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4)吐蕃,文成公主入藏24、(1)百家争鸣;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焚书坑儒(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5)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依据,今天仍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又能推动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对全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