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表
教学质量分析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年级学科:数学2014年1月
班级
应考人数
实考人数
分数段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合格率
优良率
任课
教师
0-
19
20-
59
60-
79
80-84
85-
89
90-
99
100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一班
48
46
0
0
0
3
2
40
1
100
81
94.2
46
100%
41
89%
吴兰
二班
46
4、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的名称及特性,学会了用这
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且能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后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还需强化。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较欠缺的是,有少部分学生理解概念较肤浅,对稍复杂一些的问题,解决方法不当,而对一些综合性问题,缺乏审题和推理问题的周全性,不能准确地解决
2、在“20以内数”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基数以及序数的意义,掌握了区分基数与序数的要点,能根据不同题目的不同情况正确地进行操作,但是个别学生的准确度不够,自主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3、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且能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相关问题,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后面学习了连加和连减后有混淆的现象。
3、加大培优补困的工作力度,通过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年级优良率;通过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树立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升年级合格率。
4、培优补困工作不够扎实,造成教学优良率下降,个别后进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弱势,合格率不能提升。
改
进
措
施
1、强化计算教学,通过口算、计数器算、手算的有效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的准确程度。
2、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通过改进教法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通过学法的渗透,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存
在
问
题
1、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培养欠,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对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用灵活性的训练欠,造成部分学生不能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造成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理解的片面性,造成学生应用知识不够灵活,解决问题方法单一。
3、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引领不够,使学生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和钻研精神,学习依赖性强。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表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46
0
0
0
15Biblioteka 2812100
81
94.8
46
100%
40
87%
吴兰
三班
46
45
0
0
1
4
5
23
12
100
71
94.1
45
100%
35
77.8%
郑廷辉
合计
140
137
0
0
1
8
12
71
25
100
71
93.4
137
100%
116
85.2%
教
学
质
量
分
析
2013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涉及到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学期来,经过各位任课教师的努力,既有收获,也有疏漏,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