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播放视频歌曲《爱琴海》,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希腊宙斯神殿遗址,奥林匹亚遗址,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的雕像。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蔚蓝的天空,深蓝的海水,白色的小屋,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里诞生,世界闻名的圣贤先哲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同学们说,这是哪啊?(希腊)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人文精神如何在古希腊滥觞。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页的导语回答下面的问题(屏幕显示问题)1、什么是人文精神?2、人文精神在西方经历了哪三次演进和变化?3、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答:…屏幕显示答案:1、人文精神是一种重视人与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思想意识,2、人文精神的起源—BC5世纪智者运动,复兴--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3、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一、智者的启蒙这种重视人、肯定人价值的人文精神起源于BC5世纪的智者运动,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与突破,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公元前8、9世纪的希腊神话时代,人们称宙斯是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泰勒斯(公元前6世纪) 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塔戈拉(公元前5世纪)我们能看出希腊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神—自然—人,哲学家们放弃了对神、自然的探索,转而关心人类自身,这种反对旧的思想传统的运动就是智者运动。
通过阅读教材和屏幕上的打油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何为智者?智者运动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是谁?其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我叫帕帕迪,雅典一公民,经商和参政,生活乐无比。
我的葡萄园,葡萄大又甜,酿成葡萄酒,卖了好价钱。
师从智者派,受益可不浅,一切为自己,利益大于天。
普罗塔戈拉,教我雄辩术,助我去参政,加入陪审团。
公民大会开,我要去登台,审案和断案,行我公民权。
奥林匹亚城,体育活动中,标枪刺死人,谁来负责任?一说是标枪,二说投掷人,三说是裁判,判别真为难。
老师启我明,感觉来度衡,万物存在否,全在感觉中!哈哈哈,参加公民大会去喽!请小组组学生代表回答: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梳理。
(屏幕展示)1、“智者”最初指在一切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很杰出的人。
但这里指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2、背景:(结合打油诗)经济—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3、普罗塔戈拉(BC481-411年)是古希腊有名的智者,是一位教授雄辩术与修辞学的教师,是智者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4、普罗塔戈拉留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教师解说】(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
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普罗塔戈拉的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
普罗塔戈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
)5、积极: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们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敢于创新。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消极: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了个人的感觉,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为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讲述“半费诉讼”的故事,进一步认识智者派的局限性。
【旁白】普罗塔戈拉在收受弟子教人打官司时订下合同,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毕业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再交付另一半学费。
学生欧提勒士学成后一直不肯替人打官司,当然也就不交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戈拉决定起诉他。
在法庭上,老师志在必得地说:【普】如果你在此案中胜诉,你就应按合同约定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就必须按法院判决付给我学费。
总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则针锋相对地回答:【欧】老师您错了,这场官司无论胜负我都不用付学费。
如果我胜诉,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根据合同中我第一次出庭胜诉才付学费的约定,我也不必交付学费呀。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课前将同学们分为生平组和思想组,让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解说)对苏格拉底你了解多少?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有何历史地位?你如何评价“苏格拉底之死”?学生展示生平简介: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并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学生展示思想主张:(1)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2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3、认识你自己4、有理性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遵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同学们总结出苏格拉底的主张,但是老师想问下,你能不能提出一些证据来正名你的观点?故事一: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
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
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学生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1重视道德,反对功利,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故事二:有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要好的朋友,,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下去……2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老师解说(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
没有人自愿做恶,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没有知识,甚至无法去道德,知识就是道德,道德就是知识。
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基础,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愚昧是罪恶之源。
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智慧需要知识辨别是非真假;正义是一种美德,但正义需要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勇敢是一种美德,但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是一种美德,但节制离不开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知识是一切美德共有的东西。
名言: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某个意义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
(“认识你自己”即认识做人的道理,这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闪耀着理性的光亮,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从而使人文精神从低级走向高级。
)3、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格拉德比较(见蒙昧教案)教师(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作希腊的孟子。
同学们想一想苏氏和孔子有哪些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正是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据说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
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
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
孔子适在周室衰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索以行其道。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接连不断。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
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第五,他们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三、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斯多亚学派产生的时间、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或观?其思想主张有何历史影响?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2.代表人物:创始人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3.主要观点:(1)“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世界从中产生,必带理性。
(2)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是符合理性的;(3)人类社会也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4)人同自然界一样都产生于理性——逻各斯,从而得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结论。
4.历史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堂总结最后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总结课堂练习[2011•课标全国卷]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