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EF草地资源监测规程

GEF草地资源监测规程

1 GEF项目草地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草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GEF项目县(市)项目区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县(市)域内其他草地资源的地面动态监测。 二、监测目标 2.1综合分析项目区草地的生态功能、测定草地植被种类构成的变化,分析草地退化的成因,提出治理改善的对策建议。 2.2分析草地植被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规律,预测草地群落发展的趋势;比较草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与潜在生产能力的差异,评价草地等级。 2.3建立项目区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2.4让牧民掌握草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直接参与监测工作。 三、监测任务 3.1监测草地生长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 3.2监测草地群落组成成分变化。 3.3监测草地牧草产量动态变化。 四、监测对象 4.1项目实施区的草地类型。 4.2项目县(市)的山地草甸草地、山地草原草地、山地荒漠草原草地。 五、监测方法 监测采用地面定位监测、路线调查监测和遥感动态监测的方法。 六、监测时间 6.1监测时间从春季牧草返青开始,到秋季牧草枯黄结束,整个生长周期均要进行监测。 6.2每间隔30天监测一次。对于季节草场,最好在利用前后各监测一次。 6.3春季要求从4月1日开始监测,秋季要求山区9月底结束,平原区10月底结束。 七、监测工具 2

7.1监测区1:50000地形图。 7.2监测区最新的卫星影象资料和图。 7.3测产用具(100m皮尺,1m钢卷尺,剪刀,1m×1m样方框,1000g杆称或精度为0.5克的便携式电子天平)。 7.4标本夹、标签、标本纸,采集镐。 7.5记载本。 7.6土钻,土壤环刀,土壤铝盒,土壤刀。 7.7 30cm×40cm布袋若干个。 7.8 GPS,罗盘。 7.9数码照相机。 7.10计算机。 7.11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八、监测样地面积 要求每个草地大类设两个监测样地,每个样地面积15亩以上,并且用围栏保护起来。 九、监测样方面积 要求每次在一个样地内设置3个测产样方,面积山地草甸草地、山地草原草地1m2,山地荒漠草原草地4m2。 十、监测成果 要求项目县(市)提供一套完整的监测数据,一批植物标本和反映草地基本状况的图片。 十一、监测工作程序 设置监测样地或确定监测调查路线→记载被监测对象草地植物群落基本特征→测定草地土壤指标→在样地内设置3个样方,测定草地植物第一性生产量→采集植物标本→取样测定牧草风干率→统计计算数据→上报监测数据。 十二、监测表格记载标准 监测样地表格按照下列内容记载。 (1)草地环境条件的记载内容 地理位置:记载大的地理名称,行政区划范围与地点,距某重要地物的距离 3

与方位,如某县、某山、某沟,或距离某乡镇、某重要地物的某方向若干距离的某部位。GPS定点的经度、纬度值。 监测时间、监测人。 监测所用地形图的图幅号:例如:K-45-19-甲。 地貌类型:记载大中地貌类型,如平原、盆地、丘陵、山地、中山上部、亚高山、高山等。 (平原,它的范围一般指在人们视线(约30~50公里)范围内,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差在50米左右。 山地,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的差别,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认为:高山―海拔高度超过3000m,相对高度在1000m以上,山坡陡峭。中山―海拔高度在1000~3000m之间,相对高度为500~1000m。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200~500m,山坡较为平缓,与丘陵常无明显界线。 盆地―它的周围被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好似盆状地貌便叫盆地。) 地形与地貌的一般特征:记载大中地形与地貌的特征,分布和变化情况。如山地起伏不大,坡度较小,地形分布比较规则等。 海拔:记载样地位置的绝对高程,用海拔仪或GPS上显示的海拔高程。 坡度、坡向、坡位:用罗盘仪测定或直接观测。(坡向为阴坡,包括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半阴坡,包括东坡和偏北的西坡;半阳坡,包括西坡和偏南的东坡;阳坡,包括南坡、西南坡和东南坡。或者分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无坡向。坡度:可分为缓坡,坡度为2°~5°;缓斜坡,坡度为5°~15°;斜坡,坡度为15°~30°;陡坡,坡度为30°~45°;险坡,坡度为45°以上。坡位:分脊顶,上坡、中坡、下坡,谷,平地。坡形: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复合形坡。 地表特征:记载地表的各种状况,如土丘、草丘、石块、蚁塔等的大小、数量、覆盖地面程度等,以及地面侵蚀程度、面积等。 土壤名称及一般特征:记载土壤类、亚类的名称,并简要描述土壤理化特征。(沙土、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高寒草甸土)。 土壤基质:记载土壤基质状况,如:土质、沙质、砂砾质、砾石质等。(基质条件:土质、沙质、沙砾质、砾石质与石质)。 水文:记载地表水种类、来源、流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储量、水质及各种 4

水源利用情况。 草地利用、培育状况:记载草地利用是否合理,有无退化和改良措施等。一般监测以下内容: 利用方式:放牧、割草、兼用 利用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培育改良现状:围栏、补播等 利用现状:草地适度利用、过度利用、退化现状 (2)草地群落特征监测记载内容 草地群落的种类登记:登记记载样地中的植物名称。可以顺序登记,也可以按照植物的优势度登记。 草地群落结构与外貌描述:包括植物季相、生活型、生活力、物候期记载等。 植物季相:指植物群落季节性外貌,记载主要植物的叶、花、果与杆的色彩组合。如:在低山的阳坡、半阳坡坡面上,银灰色的羊茅、针茅、新疆亚菊的草群中,随风飘扬着银白灰色的针茅穗子和点缀着新疆亚菊的黄色小花朵。 生态类型:按照超旱生、旱生、中旱生、旱中生、中生、湿生、水生记载。 生活型:按照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苔藓、地衣记载。 生活力:指各种植物在草群中生长发育的状况。 强:+++,生长发育良好,能完成生活史; 中:++,能正常生长,营养繁殖差,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结实,植株比正常的矮小。 物候期:指植物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记载大多数个体所处的物候期。一般物候期划分为营养期、现蕾(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休眠期、枯死。 草地植物生态经济类群:按照下表内容记载。 表 草地植物生态经济类群分类表 类 群 亚 类 群 I.短生、类短生草本 1.禾草、苔草 2.杂类草 5

Ⅱ.长营养期一年生草本 3.禾草 4.豆科草 5.杂类草 Ⅲ.多年生禾草 6.小丛禾草 7.密丛中禾草 8.疏丛与根茎中禾草 9.高大粗糙禾草 Ⅳ.多年生豆科草 10.小丛豆科草 11.中型细茎豆科草 12.粗大豆科草 Ⅴ.多年生莎草类 13.小莎草 14.大莎草 Ⅵ.多年生杂类草 15.小杂类草 16.中型细茎杂类草 17.粗大杂类草 Ⅶ.半灌木 18.蒿类半灌木 19.盐柴类半灌木 20.多汁盐柴类半灌木 21.杂类半灌木 22.垫状半灌木 Ⅷ.灌木 23.无叶灌木 24.肉叶灌木 25.小叶灌木 26.宽叶灌木 27.小灌木 Ⅸ.乔木 28.竹类 29小乔木 30.针叶乔木 31.阔叶乔木 6

X.苔藓地衣、蕨类 32.苔藓地衣 33.蕨类 附:有毒有害植物 高度:现场测量植株的叶层高度、营养枝高度、生殖枝高度。 盖度:指植被的投影面积与地表面积的百分比。在野外调查时常采用目测法进行估测。盖度分群落的总盖度和群落内个体的分盖度。分盖度测定结果可以大于总盖度。乔木、灌木的盖度一般用郁闭度表示,常划分0.1~1十个等级。 多度:指调查样地内各个植物个体的多少(丰富度)。测定方法常采用目测法进行。目测法常用“德氏多度”来表示。 Cop3:植株个体很多; Cop2:植株个体较多; Cop1:植株个体尚多; Sp:植株不多,零散分布; Sol:植株很少,偶见一些个体; Un:在样地中只有一株。 频度:指某种植物在草地中出现的次数。一般用直径35.6厘米的样圆在调查样地内随机抛20次,统计每种植物的出现次数,然后计算出每一个种在群落中的百分比。 监测样方表格按照下列内容记载。 高度、盖度、多度、频度记载内容同上。 重量:监测草地第一性生产力调查实际就是调查草地植物群落的重量。 (1)样方草本、半灌木的剪割方法 在设置好的样方内,按牧草种或生态经济类群剪割称重记载,其中草本植物、茎杆木质化较弱的半灌木齐地面剪割,木质化较强的半灌木只剪割家畜可利用的部分;剪割完后,分别装入布袋内称重,登记鲜重,测定风干率。 (2)灌木和高大草本的剪割方法 对样方内的灌木或高大草丛分别按优势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记载,按照目测法或样线法测定郁闭度,郁闭度划分为0.1~1十个等级。对灌丛间的草本植物仍采用草本样方盖度的测定方法,并分别说明灌丛层和草本层的分盖度,而群落 7

的总盖度计算为: 总盖度=灌丛盖度+(1-灌丛盖度)×草本层盖度 株丛数测定:记载每一种灌木或草丛个体在样方中的总数量 高度的测定:分种测定每种灌木或草丛的平均高度、最高和最低高度。 株(丛)径的测定:测定通过灌木或草丛植冠的中段位置的长度,记载平均株(丛)径,最大和最小株(丛)径。 株距的测定:采用样线法测定株距,记载平均株距,最大和最小株距。 产量测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株丛,根据株径,分为大、中、小三级分别进行测定。(大:大于100cm,中;50~100cm,小:50cm以下)。 在每级中选择3—5丛作为标准丛,剪割其直径小于2—3mm的当年嫩枝(采食不到可不剪,羊的放牧地,大于1.2m高度;骆驼放牧地,大于3m不剪)。高大草本的剪割方法与一般草本植物相同。然后求出大、中、小三级标准株丛的平均重量,分别乘以样方内各级株丛数,即得大、中、小各级产量,三级产量相加为该植株样方内的总产量。 样方内灌木丛间的草本仍按前述方法设小样方测定。样方内灌丛和草本的总产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总产量(g/m2)=灌丛产量(g/m2)+(1-灌丛郁闭度)×草本产量(g/m2) 样本处理同草本植物。 十三、草地评价标准 13.1草地植被的生态学评价 草地基况评价 是指草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草地的健康状况。实际上就是对草地进行群落学和生态学的鉴定,以说明和比较草原实际和潜在生态-生产能力的差异。它不是直接和普遍的生产能力指标,而是对群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评定,以间接和相对地表明生产能力。 (1)植物群落指标评价法 美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根据天然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划出优良、良好、中等、低劣四个状况级,为水土保持提供预防和治理草地的科学依据。选用减少种、增多种和入侵种三个组成成分和总盖度作为评价指标。 减少种:适口性优良,随放牧强度加大而减少的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