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选题:《百合花》里的百合花
原因:作为1949年至1976年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学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百合花》。

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的意义。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纵然在某些方面该小说还具有一定的瑕疵,但总的来说,它也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扩宽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在那样的年代里,《百合花》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

“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样的一条被子,包裹着的是人们稚嫩弱小的人性,谁也不确定是什么损伤了它,可是它终究是不完整了。

也恰恰就是这份残缺,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层神秘保护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泪流满面。

意义:红色历史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亲历者,崇高的使命感使他们渴望以实录的姿态,以记录者和记者的身份,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斗争。

英雄主义的美学理想,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构筑史诗颂歌般的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历史文学的审美规范,与此同时,相对于“十七年”现实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突破现实题材的拘囿而得以展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欲,从而使得红色历史小说在人性尺度上具有了感人的质素。

茹志鹃的短篇《百合花》就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一大力作。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鹃作为一个女人,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很赚人眼泪的作品。

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

关键词:清新百合花
我是很抵触看红色颂歌类的作品的,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语文课本里,政治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哪儿哪儿都是。

真的有些审美疲劳。

无外乎都是一味地唱赞歌,不切实际的的浮夸。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百合花》,却让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

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在《百合花》里,“我”、新媳妇儿、小通讯员、乡干部、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

即使在战火交加的时刻,大家的心都是宁静祥和的,各自自觉自动地忙着。

彼此没有刁难,没有嫌隙。

人性中最本真的那一部分善良在这里熠熠生辉。

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

由于其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以百合花为玛利亚的象征,而梵蒂冈、法国以百合花为国花。

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清纯的象征,因此它的花语就是纯洁。

该小说作为红色小说以百合花命名,可以极大限度地吸引女性读者的目光。

这就促进了作者的创作和再创造,当然还包括了读者的再创造。

使得整个文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作者和读者的眼前,如同一个新的时空,给人的存在赋予了另一种可能。

白色的百合含义是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白色百合花作为小说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意蕴。

也可以说这篇小说就是白色百合花的花魂。

第一,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

“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它是新媳妇儿的,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
洁的女人。

她可以一直“咬着嘴唇笑”,可以“把被子从我面前一送”只为
故意气气小通讯员,跟他闹着玩儿,全然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

也可以不好
意思地说着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这样的话只有心地善良的
人才说得出口。

可以把借来的棉絮整整齐齐地分别铺在门板上、桌子上,可
以在明知通讯员去世了,还依然缝着肩头上的大洞,可以气汹汹地嚷半句:
“是我的。

”然后固执地将“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
上通讯员的脸。

“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的和谐,这是因为新媳妇儿是一个典型的过着蜜似的
生活的农村妇女。

她还没来得及接触到这个世界,她的新人生才开始三天。

对于她而言一切都像刚睡醒似的,惺惺然张开了眼。

于是她一直有着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对小通讯员弟弟有着莫名的亲切感,逗着他玩儿,但当她意
识到这条被子的重要性时,她有义无反顾地借了出来。

最后还把这条被子
“送”给了小通讯员,使之成为其最后的礼物。

这也可以看出农村人的憨厚
朴质。

第二,充满温情与信任的人际关系。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军民一条心,彼此守望相助,不计较。

这是一种足以让现在的人们垂涎三尺的人间天堂。

在现在物质高度
发达的世界里,很多人都成为了各种各样的奴隶。

房奴、车奴、钱奴……慢
慢地,就成为了一种物化的人,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只是一味地重复
着单调乏味的工作。

每天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除了盲目转动,再没有时间
来顾及其他。

有时候,连父母和子女,夫妻之间都会被填充进大片的空白。

彼此成为了各自生命里简单地摆设,除此外,再无其他。

而《百合花》里,
我们看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即使在总攻发动时,通讯员的步枪筒里类似
装饰的竹枝、菊花,倘设这个孩子,我们姑且称他为孩子,毕竟,他才19
岁。

他的心里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未来积极美好的憧憬,他应该是不
会这么调皮的。

包扎所里满地的病床,双眼通红的乡干部,自告奋勇的我,
新媳妇儿的淳朴善良……种种的种种都显得如此祥和。

彼此间没有埋怨,只
是各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努力做得好一些。

这里的人不是工具,不是
符号化的动物,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在的人。

第三,白色百合花的花语同时还象征着小说的品行。

小说的三要素莫过于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在前面已有分析,现在就说说情节。

小说的背景是1946年的抗
日战争,小说截取的在战争中的极具生活化气息的后援场面。

“我”和通讯
员走在乡间小路上,包扎所的概况,“我”和通讯员借被子时,与新媳妇儿
的一段小故事。

之后,就是包扎所里的抢救,和通讯员的离世。

这一切似乎
是远离战场的另一个世界:桃花源。

这些情节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没有血流千
里,横尸遍野。

环境雅致,有清脆水绿的庄稼。

还有有联想到的绿雾似的竹
海,瓜果月饼,孩子们边唱边跳,有月亮,还有那个离世的小通讯员:平常
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所有的一切建构成了另外的一个时空,让人们在这里
忘记了烦忧困扰,即使烦忧困扰时时刻刻都在那里。

就是这百合花式的情节
安排,让我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做自己,而不是狂乱地寻找自己的位置,甚
至到最后迷失了自我。

第四,百合花还是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茹志鹃是个幸福极了的人,她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
此,我家庭也如此。

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
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
的同志关系。

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
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总是生活如此艰难,
她还有着《百合花》温暖着她的心房。

有着《百合花》般的心境:无
论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找到让自己快乐自由的方式,有
着属于自己的信念。

或许生活并不容易,有时会面临着人性扭曲的危
险,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要随大流,把自己变成缺乏理性思考
能力的群体里边儿的一员。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是有生命有自由意志
的个体,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坚持做自己的勇气,哪怕是为此付出
生命的代价。

一如秋瑾等人。

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念在努力勇敢地活
着,并不屈从于各样的危机。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支撑茹志鹃坚强活
着或许就是她对纯美人性的坚定信念了。

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因为我看见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有人依然坚守着最初的自己,怀着最初的梦想,勇往直前(小通讯员自己跟着部队)。

有人还怀揣着最初的纯真,拥有着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的雅度(小通讯的菊花、我跟小通讯员打趣、我对家乡的联想)。

有人还可以轻松快乐而简单地生活(所有人)。

这样清新雅致的战争题材小说,在同年的《人民文学》第六期上,还得到了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的高度赞许:《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百合花以它特有的清新纯洁在那样一个政治斗争扩大化到影响全民生活的世界里,清幽地开出纯白绚烂的花,希望借此来召唤到一种人性的回归。

这份倔强和毅力打动着我们麻木许久的灵魂。

我们似乎该做点什么,好让这朵花常开不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