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1)
二、语言特色
欧· 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 张、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 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 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 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 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这种穷苦朋友之间相濡 以沫的友谊和普通人的崇高的人性之美,是各民 族共有的优秀品质。我们要继承发扬光大!
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曼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 作? • 它是贝尔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 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 人性的光辉。 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 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 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 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 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
答题模式
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或概括某人形象)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例说明
答题形式: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用形容 词表示人性格特点,如:勤劳善良等)什么 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等) 一般用判断句。
3、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 是他的杰作?
•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琼珊、苏艾、医生、贝尔曼 的形象,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个 人物的? • 3、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 4、试问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结尾有怎 样的效果?作者在前文埋下了哪些伏笔预示这样的结 果?
1、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 后一片叶子》、《友情万岁》,为什么我们的编者会选 择《最后的常春藤叶》?
在贝尔曼平凡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 的心 ,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他的所作 所为表现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 人的心灵美。同时这更是艺术家热爱生命,热爱 艺术,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
人物形象题命题角度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鉴赏塑造人物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作用。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 亨利
走近欧· 亨利
生平:欧· 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 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三百多篇 小说。 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 书”。 艺术特色: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而又 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 法国 契诃夫 《变色龙》、《套中人》 莫泊桑 《项链》、《羊脂球》
美国
欧· 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
• 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中三要素的安排:
人物: 苏艾
琼珊 ——社会底层小人物
贝尔曼 医生
环境: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
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氛浓厚 ——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 1)从艺术的角度讲,贝尔曼画艺精湛,能以 假乱真。 • 2)这最后的一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为琼珊 画出的,它唤醒了琼珊对生命的渴望,琼珊在 它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活下去。
4、试问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结尾 有怎样的效果?作者在前文埋下了哪些伏笔预示 这样的结果?
1)特点: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1)“最后的叶子”,没有突显叶子的生命的象征;
• 2)“友情万岁”没有突出文章主题。
• 3)“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最后”设置悬念; • “常春”——“春”生机勃勃的象征,“常春”, 常常保持生机勃勃之意; • “叶”——生命的象征,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知识梳理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貌(肖像、神态、服 饰等)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的烘托、其他人物 的对比衬托、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等. 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 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纯线条勾画,不加 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来表现性格、 主题的描写。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琼珊、苏艾、医生、贝尔 曼的形象,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是怎样刻画 这个人物的?
琼珊: 热爱生命
苏艾: 医生: 善良、重情谊 善良、关心他人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描写、动作描写)
贝尔曼: 初见——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生活 窘迫,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画家。
2)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带来更加深远思索与 回味。
课堂总结
• 学习和借鉴欧· 亨利他的小说结局的特点和 把握小说人物塑造方法; • 学习贝尔曼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以及苏艾对琼珊不离不弃的宝贵精神;
• 思索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幸,只有坚持信念, 热爱生命,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拓展阅读
• 拓展阅读欧· 亨利代表作之一——《警察与 赞美诗》,进一步体会欧· 亨利式结尾的特 点。
小说主题及主人公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 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 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 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 起来,直到康复。
•第二天早晨: 琼珊病危 琼珊病好转 •第三天天刚亮: •第四天下午: 琼珊病好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 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 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 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 望。
合作探究
• 1、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 《最后一片叶子》、《友情万岁》,为什么我们的编 者会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
★
形象三:(侧面描写)
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甚至舍己为人。 欲扬先抑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 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 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 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 的多少,而应看他在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 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再见——善良、富有同情心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
三见——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侧面描写)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
外貌描写:年老、身体瘦弱、邋遢 叙述: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 ——一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形象二 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 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 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但却 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前文伏笔: “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 家的凶狗” “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3)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 伏笔暗藏。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 中不飘动吗?”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 的“贴”字。
艺术鉴赏
一、结尾特点 欧· 享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 享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 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 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 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思考结尾的合理性
(1)符合生活逻辑吗? • 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 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 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 泪”
小说主题是什么?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 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 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 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 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 而活了下来。 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 谊和普通人的那种崇高的人性之美。
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苏艾: 琼珊的室友,画家, 知道琼珊病情,故用轻松 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 琼珊: 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 烧而产生玄想。
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 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 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 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 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 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 的精神支柱。
情节: 贝尔曼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把生命
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开端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琼珊病危
苏艾帮助 发展 琼珊寄生命于落叶 藤叶仍在 高潮 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琼珊获生 结局 贝尔曼画叶献出生命
找出时间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 •一天早晨: 琼珊病倒 琼珊病重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夜里) 贝尔曼生病 贝尔曼送医院 贝尔曼去世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 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 泉。”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