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中国家庭教育古往今来,教育一直是关乎人本最热的话题。
提起教育,我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中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古老悠久历史的国都,自古以来中国一直被世人认为是有着“礼仪之邦”之称的文明大国,可一路走来,在事实面前,我们有时还真要反思:我们中国的教育怎们了?中国的家庭教育又出了什么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真的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的不好,只是说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几代人来完善和改变。
每一个国家都是有成千上万的家庭组成的,只有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搞上来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教育,俗话说:家是一个人的意识和知识的起源,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一生中影响他们最大的人!从中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教育的好,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地影响,能够使孩子有一个更高的起点,而当家庭教育一旦没有弄好,孩子可能终生都会有一定的阴影。
因此我们说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作为一个大学生,有时我们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况去和同学谈论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时也会上升到整个国家的家庭教育,虽然我们知道我们的只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生活阅历也并不丰富,可我们也有一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或许不太准确,但却是我们从生活中感悟的。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们彼此都是陌生的,校园的所有一切人和物对我们都是那样的陌生,我们离开家,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我们都是一样的,可过了一旦时间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在一样了,同样是来校的新生,经过一旦时间的生活后,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不一样。
有些人基本上已经融入了这个大集体并且和这个集体建立了非常亲密的联系,他们踊跃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大胆而自信地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从而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有些人,仍然总是形单影只,孤芳自赏,没有朋友,不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至于每天都过的很孤独和压抑。
对于两类人的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前者外向活泼,后者内向消极。
那么内向与外向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受益终生,而一个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会是人成功的巨大阻碍。
可那个我们会问,中国的家庭教育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小辰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
虽然刚进学校上一年级,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级中也数一数二。
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只要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
原来,小辰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
另外,小辰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
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据了解小辰的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
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
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工作在,家庭经济收入一般。
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
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
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从上面小辰的事例中我们知道小辰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同时他身上的不足更让人对他望而却步,小辰总是爱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思想中有一种暴力倾向,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势必会让孩子难以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从而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在家庭教育中多半是源自小辰对父亲行为的模仿。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
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
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仔细思考事例我们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没有进行适当的教育,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
原因在于父亲这种暴力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让孩子表面上接受,并没有从内心里明白事情的原委,并且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
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
“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
该怎么办呢?父亲不断地将暴力施加在在孩子身上,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真正的关心,就会使孩子将自己长期积压的情绪释放在别人身上,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会是孩子的生活观歪曲,最终出现上述现象。
我们说孩子是夫妻婚姻的结晶,更多的是要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关爱与理解,当孩子放了错误时,当父母的应该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心声,然后与孩子一起面对,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当孩子犯错时,不闻不问,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就对孩子拳脚相加,这杨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科学的说法就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少了很多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果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够冷静的思考然后力行的解决问题,那么我想上面所说的小男孩小辰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活泼可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更多的用理性的思维来对待,当某件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时,我们作为孩子的一方希望能够得到父母最及时和最温暖的关心,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胡乱发脾气,批评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心灵会带来很大的创伤。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和村里的小孩子在村公路上骑自行车,那是比较好强的我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个同伴从公路的一个大坡上猛然冲下来,由于速度太快,自己当时的体力有限,当车下坡时我明显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操控那辆自行车了,知道会出事的我当时显得更加害怕和紧张,“砰。
”车狠狠的摔在地上,几秒钟后被载的同伴很快地爬起来了,从他的动作和神情我知道他并没有受伤,可当时的我准备挣扎的爬起来时却感觉异常艰难,我感到胳膊隐隐作痛,然后意识到我的胳膊摔得很重,被扶起来不久,胳膊明显肿了起来并回到家,我静静的坐在家中,那时候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问候啊,可当父亲回来看到我那个样子的时候,他犹豫和沉思了一会,突然用很严厉的口气责问我:“叫你别到处疯,你不听,现在弄成这样。
”就我当时的认知程度我知道父亲其实是关心我的,可他那些话是在让我有点伤心,我多么想他能第一时间就问我怎么样了,应该关心我,可他却选择了选批评我然后再帮我处理问题,那天我觉得很伤心,不仅因为伤痛,更因为心灵的痛…当然话说回来作为父母他们肯定是永远最无私,不计回报的爱着我们,可爱孩子真的要讲究方式,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并用更理性的头脑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家庭教育作为作重要,影响力最深的教育一定要有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家庭教育中应多一份理性少一些。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那就是过分的溺爱孩子,下面一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溺爱孩子的危害: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
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
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
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
我的小宝贝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
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
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惠施恍然大悟。
我的小宝贝!从庄子和惠施种葫芦种子这件事来看就能很好的反映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目前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上一味的给予,自认为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给孩子一切,而不让孩子自己成长,自己去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没有提供给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环境,从而是孩子没有自己独立于世的生存能力,最终会在社会的竞争中被淘汰,而庄子同样是种葫芦,他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他没有一味地去给种子提供雨水与肥料,而是让他们自由去争夺养分,自己独立的生长,只是经常去看一下,种子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到底需不需要他的帮助。
那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更多的学习庄子的那种思想,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更多的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有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提供孩子的一切,这样只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依赖性,孩子也就不会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艰难,不会懂得为自己努力奋斗,更不会有一种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长此以往,孩子就在社会竞争中逐渐被淘汰,父母如果采取这种教育,我觉得那并不是爱孩子,而使用过分的爱去上伤害孩子。
爱孩子,并不能一味的纵容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过分宠孩子的故事,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往往是要什么,家长就尽一切能力去提供孩子所需要的,以至于孩子成了家里的“老大”。
很多小孩子,总是不吃饭,总要想父母要钱买零食吃,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不想吃饭,的那个家里吃饭过了一会时,小孩子又说自己饿了,又缠着父母要钱,一不给钱,那哭声简直惊天动地,搞得想被虐待一样,此时的父母并没有用理性的头脑思考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只是毫不思索的想办法哄哄孩子开心,最终让孩子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些父母更是对孩子或分的放纵,总是给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不管东西是好是坏,只要孩子喜欢,就给孩子买,总以为这样是在爱孩子,却不知道这样会使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悲剧,从小让孩子养成谁都不怕,什么事都敢做的习惯,最终会使孩子不受外界条条框框的约束,从而形成一种消极和极端的思想,这样一种思想会让孩子在社会上很容易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