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20140922)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20140922)

3个基本策略( Underlying Strategies ) 9个基础性策略( Fundamental Strategies ) 8个策略( Tactics ) 1个中等水平(Mid-level Strategies)
3个基本策略
RRA:反思(Reflection)、理由(Reasons)和替代性 (Alternative)
斯密斯:如果我们开始看穿一个陈述的意思,并决 定接受还是拒斥它,那么我们就是在从事所谓的批 判性思维。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第三阶段(1962-1979)
恩 尼 斯 ( Robert H. Ennis ) 、 巴 德 门 ( Karl O. Budmen ) 等窄化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将问题解决 和科学方法排除在外,只包括陈述的评价。
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
1.聚焦于一个问题 2.分析论证 3.提出并回答质疑性问题 4.判断一个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5.观察,并对观察报告进行判断。 6.演绎推理,以及判断演绎推理 7.做实质推理(粗略地“归纳”) 8.做出并评价一个价值判断 9.使用适当的标准定义语词和对定义进行判断 10.辨别未明确陈述的假设 11.考虑所不同意的或怀疑的前提、理由、假设、观点和其他命题,并
中国古代的改嫁问题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大戴礼记·本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窃盗去。”
“三不去”: “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 后富贵”。
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 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
三种主要思维模式是:
批判-分析性思维 创造-综合性思维 实用-情景性思维
二、何谓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而不是心理学领域的一 个概念;
批判性思维目前尚没有清晰的广为接受的 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维技能的话语中肆意 滥用的术语之一” (B.K.Beyer)。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庞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董仲舒:“夫死无男有ຫໍສະໝຸດ 嫁之道”。 袁枚《随园随笔》:“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 者四。”
唐朝的寡妇的父母祖父母可以强制她改嫁。
提要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背景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批判性思维的评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背景
苏格拉底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probing questioning)。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在其典型方式中,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 理智价值为基础: 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 相关性、可靠证据、好理由、深度、广度和公正。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
批判性思维的标准
明晰(Clarity) 精确(Precision) 准确(Accuracy) 关联(Relevance):逻辑上的联系 一致性(Consistency):思想、信念的一致性 逻辑正确(Logical correctness) 完整(Completeness):思维深刻而全面 公正( Fairness):思维客观,不歪曲
新西兰等众多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 目标之一。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发表的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
第一条“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
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
技能要求的转变
How to use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灵活性 & 适应性 主动性 & 自我定向 社会的 & 跨文化的技能 产出能力 & 责任感 领导力 & 义务感
认知领域的学习层级
认知过程维度 知识维度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
Robert Sternberg
9个基础性策略(2)
6.通过使用测试或者其他充分有效、并且在该情境中可 靠的评估程序,对批判性思维中重要的成分 进行评估。
7.很好地了解并熟悉那些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话题和情境,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8.在一个学科课程中,注入批判性思维所花费的时间通 常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能学到的批判性思维,而且 也可以加强对该学科的深刻理解。
批判性思维由态度、知识和技能组成,包括:(1) 质询态度;(2)基于逻辑的有效推理、抽象、概 况的知识(3)将上述态度和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 的技能。
WGCTA测量五方面能力:(1)确定问题;(2) 选择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有效信息;(3)识别假设; (4)创设和选择假说以得出有效结论;(5)判 断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9个基础性策略(1)
1.使用适当的、可被辩护的批判性思维的观念。
2.指导学生练习将批判性思维的原则应用到实例中。
3.教学生怎样将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推广到日常生活以及 其他学科上去。
4.问问“为什么?”即使你同意学生的观点,也要问问 “为什么?”
5.向学生强调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以及具有开放 性的头脑。
评判或评价 (Case, 2005; Ennis, 1985; Facione, 1990; Lipman, 1988); 作出决策或解决问题 (Ennis, 1985; Halpern, 1998; Willingham, 2007).
(Lai, 2011)
第24届批判性思维国际研讨会
Richard W. Paul
定义的概括
尽管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四个成分:
对论据、证据的分析 (Ennis, 1985; Facione, 1990; Halpern, 1998; Paul, 1992);
使用归纳或演绎推理作出推论 (Ennis, 1985; Facione, 1990; Paul, 1992; Willingham, 2007);
如 2004 年 7 月 12—15 日在加拿大举行的第 24 届批 判性思维国际研讨会,规定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操作 定义:
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 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 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来收集或产生。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How We Think(1910,1933
第二阶段(1940—1961)
格 拉 泽 ( Edward M. Glaser) 、拉 塞 尔 ( David H. Russell ) 和 斯 密 斯( B. Othanel Smith) 等拓 展了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将“陈述的考查” ( examination of statements )包含于其中。
第一阶段(1910-1939)
杜威所倡导的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 “反思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运 动发轫的标志。
杜威指出:思维的最好方式是“反 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 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 真的、持续的深思。”
“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 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 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 疑问。”
Richard W. Paul
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主任,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 3 个方面是:
自主的思维,它体现适合于思维特殊方式 或领域的那种思维的完善性;
是显示精通心智技巧和能力的思维;
在思维的过程中,为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 好而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的艺术。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CCTST)
由P.A.Facione等人根据美国哲学学会1990形成的 批判性思维理论为基础,1992年完成。
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包括:
阐明 分析 推论 评价 解析 自我调节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个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Robert H. Ennis,2013
21世纪学习框架
学习与创新能力: 4C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交流技能(Communication) 合作技能(Collaboration) 创新技能(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生活和职业技能
反思:
敦促学生反思。停下来思考,而不是仓促地作出决定,采 取他们的第一个闪念,或者接受任何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
理由:
温和地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 “理由是什么?”,“那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吗?”, 促使学生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寻找好的理由。
替代性:
强调对替代性的假说、结论、解释、证据来源、观点、计 划等的注意。
恩尼斯 1962 年在《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一文中, 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陈述的正确评估”( the correct assessing of statements )。
Robert H.Ennis( 1962) .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A proposed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32: 81-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