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外, 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 应皇室各种物资。
在青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青溪和运渎, 以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
城西南角地势低下,为使这里形势和曲江一 带高地相平衡,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庄严寺, 寺内建330尺高的木塔1座。
城外北侧是禁苑大兴苑,包括汉长安旧城在 内,直达渭水之滨。
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 在城西两侧开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宫城 与禁苑,又开龙首渠引浐河水至苑内,开广 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通黄河而不经 过渭水。
罗城内沿河有仓库区,都城内沿河有客店区。
在封丘内马行街,布满医药铺。
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彻底废除,代之而起 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 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在宫城外, 和居民杂处。
城内散有许多军营和各种仓库50余处。
在都城东北,有宋徽宗经营的艮岳。
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由于主 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 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 它的优点。
长安城的市集中在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 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 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增设南市,但后被废 除。
长安城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 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 的设2门,有设4门。坊内有宽15米的东西横 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米的十字小巷将全坊 分成16个小地块,由此通向各住户。
城东南角,有伊水引入,官宦别墅多设此区。
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宫城北、东、西三 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设
宋东京是由一个州城扩建而来的,州衙改为 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 此宋初虽然拓宽了宫城东北角,但宫城规模 仍然很小,城周围仅5里。因此建筑密度很大, 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 时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街道也不 像长安城那么直,反映出旧城的特色。
一方面分支注入沿城的漕渠而再向东注 入郑渠,和黄河相通,即便漕运,又可供农业 灌溉。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
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即八街,这些大
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隔开来,中间一道
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
街旁植槐树、榆树、松树、柏树等树木。
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 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7、对城市排水作出合理处理。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地域选择有一个有西向东 推移的趋向。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新建城市: 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早期主要是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后期主要是明中都凤阳。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安全,有城郭的设置。
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 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向布置延伸出来 的。
4、城市居民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 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风景区。
5、我国古代都城绿化很重视,北方以槐、榆 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6、随着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 题也突出起来。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 置了7座城市——陵邑,以长安为中心成为了 一个城市群。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陵城。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城内街道宽而直,宫城和皇城间横街宽200米, 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它街道最窄的也有 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皇城前高地上轴线二侧左右相对建造大兴善 寺和元都观,所以隋大兴城内佛寺很多。
城南诸坊路远,隋文帝命令诸子那里建宅, 形成皇族区。
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不便作居住 里坊,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引黄渠水注 入曲江池。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谷水所经 两岸多植柳树。
城市道路是不规则方格网。
三、南朝建康建设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中国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专题要点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本章要点
概说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地方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都城的建设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元忽必烈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为核心, 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了大都城。
元朝弃金旧城将都城向北移后,迁官员及富户与新 城,旧城成了一般平民居住区,这种南北二城并存 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元末。
对于新城建设,忽必烈采取郭守敬意见,用西山和 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入通惠河,由大运河与海上 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可以从通州直达琼华岛北面的海 子,所以元朝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非常近便。
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口,所以
这一代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 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这一带 街市特别热闹。
汉武帝在长安西南上林苑开挖了周围40 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作为城市供水 和漕运用的水源,还可以在池中训练水军。
池水一方面由西南入城,经未央宫中的 沧池后再经明渠屈曲向东出城;
大兴城是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
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 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城建设的革 新之处。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前代的洛阳城,故 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城很相似。但大兴城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9 个里坊和2个市,东为都会市,西为利人市, 每个坊都有名称。
东京桥梁以东水门7里外汴河的虹桥最为特出, 是用木材作成的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 于舟船通行。
六、元大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 的要冲地带。
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
金代依辽城东、南扩3里,建为中都。
金代宫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主要门殿用绿琉 璃瓦覆盖,用汉白玉作华表、桥梁,许多门 窗装修时从汴京拆来的。
宫城前御道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木栅 栏分割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 道两侧还有御沟。
由于商业发达,城中到处临街设店,尤其州 桥大街一带与相国寺一带以及东出曹门外和 城东北封丘门内外最为繁华,夜市兴旺,通 宵达旦。相国寺内还有每月开放五次的庙会 集市。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 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