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理论考试重点

新闻理论考试重点

第一单元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

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关于新闻报道》:世界上第一篇介绍新闻理论论文中国的学术新闻形成于1918年始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二、中国新闻理论的两个起点(一)1833—1834年最早的两篇介绍西方新闻业的中文文章1、1833年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在澳门创办的《杂文篇》中的《外国书论》是第一篇中文的新闻出版方面的文章。

2、1834年1月普鲁士的郭士立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表的《新闻纸略论》是第二篇(二)起点一: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标志着中国政治理论传统的开始(三)起点二:1918年徐宝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新闻学大意》标志着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始,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三、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基本观点:1、党报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报道典型人物、单位事迹和工作经验是党报的基本内容3、党报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理论的三个发展时期1、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以1978年6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成立为标志2、新闻改革研究高涨时期(1984—1989上半年)3、短暂的过渡时期(1989年上半年---1992年上半年)4、新闻理论学术化发展时期(1992年下半年至今)第二单元一、新闻和宣传(一)、新闻和宣传的定义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式客观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

宣传的定义:一种试图控制目标受众的态度和观点的沟通技术,目的在于改变或巩固目标受众现有的信念体系、价值观构成以及政治立场,塑造有利于宣传者的态度。

(二)、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同一论、并行论、交叉论、包含论相同点:都是信息的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有交叉的地方,新闻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新闻传播的形式达到区别: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三)、宣传的功能:宣传功能、导向功能、传递功能。

(四)、新闻与舆论的关系舆论:舆论是社会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即公众的议论、也就是所谓的民意。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1/3,可以将这种意见视为舆论,因为它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

持某种意见人数接近总数的2/3时,这种舆论可以影响全局。

新闻具有舆论属性:1、新闻式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镜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4、新闻媒介既可以反应和表达舆论也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舆论的功能:反映功能、监督功能、宣泄功能、调节功能。

西方常见的七种宣传方法:加以恶名(标签法)、美化(光晕效应)、假借、现身说法(佐证法)、以平明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六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控诉暴行、夸大利害关系、把对手妖魔化非人化、极化对立,非友即敌、强调神的旨意、超宣传—全面诋毁对方的宣传三色宣传:白色宣传:这是由信息源及其官方代表传播和承认的宣传灰色宣传:这种宣传出自专门的无法确认的信息源黑色宣传:来自其他的各种虚假的信息源中国常见的七种宣传策略和技巧:最大---最大策略,求同存异,无我策略,小骂大帮忙,适可而止,微调,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新闻产生过程中的五种过滤器:1、大众传媒的结构、所有权和利润取向。

2、媒体的主要广告收入来源3、记者对政府、企业和军方的新闻来源的依赖4、对媒体节目或评论做出反面回应5、将反共做出一种控制性的意识形态,框架媒体的报道新闻的特性: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强烈的时效要求、新闻史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现代新闻业造就公众对新闻同步、持续和互动型的关注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受者的不知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和需要3、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新闻价值:满足需要、与个体利益相关、具有差异性判断依据;1、人们只保留、记忆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2、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3、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人对自身偏好的关注)新闻价值的选择需求:符合新闻市场取向、符合记者经验积累、符合社会控制要求休梅克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罕有的偏差、显著、煽动行为、冲突和争议。

新闻价值被打上折扣:1、相当多的宣传性的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2、传媒为自生利益而不遵循新闻标准选择事实3、由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事实发生的时间早晚、发生地点的远近、采访难度、事实的重要程度和是否有趣味、实时展现的清晰程度。

新闻真实定义: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记者的叙述与事实必须完全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但新闻毕竟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二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真实原因:传媒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新闻是否真实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传播者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新闻真实、权势的选择标注使得传媒很难完全真实地反应显示、传播符号表达意思有限造成对事实的误读、文学想象造成新闻失实、体制性失实、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失实,新闻策划和传媒假事件泛滥、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

对策:建立失实后更正与答辩机制新闻客观性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一)、三方面的情形为新闻客观性原则提供了环境条件1、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2、19世纪中叶“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观点占上风3、传播科技的发展、如照相机、电影等的发明。

(二)、最早涉及新闻客观的言论:1702年英国《每日新闻》(三)、马克思论报纸的“公正惯例”(四)、客观性原则内容的正式提出二、作为新闻职业理念的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原则的要点: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二)、作为职业理念的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诚实、超脱、平衡对待事物、公正、不抱有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已见、不牵扯个人利益,只相信事实。

(三)、新闻客观性原则长期生存与悖论之中三、作为报道方式的“新闻客观性”(一)、客观性原则的一般操作要求:1、将事实与意见分开2、用中性词汇表述事实为事实涉及的各方面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方面的信息。

四、客观主义在我国特有的负面内涵五、防止过于明显的新闻主观操纵六、要求新闻旗帜鲜明的要求与客观公正的不同背景。

七、影响新闻客观传播的自然而无形的因素(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三)、新闻对事实的感觉和直觉具有相对性(四)、即使真诚的客观的理念来报道,仍难以让每位信息接受者都感觉到客观。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一)、传播学者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对环境的监测、是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提供娱乐。

(二)、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主要是报道职能、随意辩论职能、附带娱乐职能(三)、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四)、记者关于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五、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一)、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社会公认的观点。

(二)、商业报刊时期一个国家传媒刊播的新闻总体上带有那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印记,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微观实例。

(三)、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与传媒产品总体意识形态特征并不矛盾。

历史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部代表作和两个宪法性文件1、约翰米尔顿的《论出版自由》2、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3、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4、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5、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处理言论冲突事件时应遵循的准则实际恶意准则、公众人物准则、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准则、罪刑法定准则、最小限度准则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一、1898年光绪帝提出制定报律二、1908年《大清报律》三、1912年暂行报律冲突四、袁世凯和蒋介石时期的新闻法五、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新闻法六、1978年提出新闻立法七、1984年全国人大决定制定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大体内容(一)、与新闻传播法相关的四权理念1、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情权”2、维护公民的“隐私权”3、为新闻保密的“隐匿权”4“更正与答辩权”(二)、分清诽谤与侮辱(三)、新闻法应有的大体内容和结构我国新闻传播法目前难以出台的原因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的矛盾2、法的权力的普遍性与传媒权力实际上的等级的矛盾2、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4、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造成职业道德和规范缺失的主要原因一、体制转型二、商业利益三、行业内混乱四、传媒人的劳动保障不到位和人员流动率过高目前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2、立足于行业内自控,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形成3、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质量,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现在几类比较普遍的违法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情形1、普遍存在有偿新闻2、财经记者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利益3、关于采访和报道的一般职业规范4、媒介审判5、制造传媒假事件6、报道缺乏人性3、价值的十要素1、新闻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3、事实发生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有新闻价值,特别是直接发生在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

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著名地点也是说白了就是名人名地名景7、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

越具有新闻价值8、越能表现人物情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10、事实在比较中带来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一、文化产业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备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将传媒视为文化产业,对原有的中国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体制来说试一次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五、中国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在发展阶段上发生了历史错位西方国家新闻学形成于政党报刊时期转变到商业报刊时期(19世界中叶以后)因而形成了学术性新闻学的环境条件。

当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的时候中国的报刊恰恰处于政党报刊兴起的时候。

西方刚刚形成的新闻学术理念,到中国发生了变形,成为政党取得政治宣传自由的合法性的思想武器。

于是政治新闻学在中居于领导地位,意识形态上取代了职业新闻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