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东汉末年因外戚宦官过多的操权,天朝内部争权斗争激烈,对外用兵增多,加上自然灾害不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农民起义不断,东汉政权虽联合名地军事力量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各军事势力依靠自身的封建权势和所掌握的兵力,割据三十多年,逐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分兵鼎立。

由于三国鼎立,也促使了东汉王朝的过早灭亡。

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削平各种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权威最大的东汉权臣。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后,曹、孙、刘三个军事集团各据一方,形成对峙鼎立的局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长于曹五废汉献帝,延曹操魏王封号,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挽政权。

割据巴蜀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史称蜀国或蜀汉政权。

割据江东的吴王孙权也于222年在建业城(今南京市)建立东吴,也称孙吴政权。

中央官制三国基本上沿袭东汉。

曹操在掌东汉政权时,“罢汉台司,更置丞相”,另设秘书令,掌机要。

曹丕称魏帝后,改相国为司徒,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监及中书令,以掌机要,不另设巫相。

监、令之官从此开始设置。

此时尚书台之权大减,而中书之权则加重。

以后有时也置相困,但非一般大臣之位。

机要大权实际上在中书。

尚书则设有五曹尚书。

曹魏的政体,大权在中书,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改变。

中书成为决策机构以后,尚书则成为办事机构。

这个改革,是由“三公”制向“三省”制发展的关键。

曹丕时定九品官人法.设大中正及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军、政、民诸务及官员情况。

蜀汉大体是沿剐东汉末年之制,设有亟相,蜀汉僻居一隅,国小力弱,政局不稳,各种典章制度也不完备。

在历史上的影响并不大。

孙吴兼用汉魏之制,设丞相,有时又分置左右丞相,也设有中书令、尚书令等官。

设置杂乱,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制制度。

官分九品始于曹魏,但当时也兼用汉代禄秩之制。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网罗了一些受到农民战争和稍后的豪强兼并战争打击的豪强地主,重用了一些丧失门第又得不到乡举里选机会的士人。

他的迷宫准则是“治乎尚德行有事货功能”,并发布和屡次重申“唯才是举”的教令。

这些,对于他重建专制统一的统治,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曹魏的选官制度,不能回避东汉末年以来地方门阀势力的发展。

换言之,要巩固封建政权,就必须处理政府和地方门阀之间的矛盾。

曹魏用以处理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实行“九品中正制”。

从另一方面讲“九品中正制”也是针对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户籍混乱的情况提出来的。

《晋书·卫灌传》说:“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动,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举之本耳。

”士人脱离了自己的本籍,必须有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他们做官的事。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称帝,“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

考之降世,然后授任。

”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是;中央政府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中央机构官吏出任州郡的“小正”,州为大中正宫,郡为小中正官。

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将辖区内的人才列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报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按品级任官。

这个制度,表面看来,权在中央,也多少选出过一些有才干的人。

但实际上,由于担任中正的基本上部是门阀土族的代表所以官吏的选任权越来越为门阀士族所掌握。

这种状况,到西晋时更为严重。

“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则当涂之昆弟也。

”西晋一、二品列为上品,几上品出身者均享有最优越的政治特权。

如果说曹丕称帝后选任官吏除主要根据家世之外,还适当考虑德才的话,那么西晋则以家世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土族门阀制度,使它在东晋和南北朝初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当时,南朝王、谢、袁、萧、顾、陆等几家大土族,轮流掌握国家权力,他们的子弟二十岁便出任被人看重的官员,而一般“寒门”子弟三十岁才可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的意义在于,在肯定门阀特权的基础上承认朝廷对地方的完整权力,以维持封建国家的统一。

但是,这种制度推行的结果,却使门阀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权,使他们在政治上越来越腐朽,也加深了士族与庶族(“寒门”)的矛盾。

到南北朝后风土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扩大,九品中正制使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

三国时期,也有封爵之制。

魏于王、侯之外,又设乡公、乡侯、亭伯的爵位。

后来定制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次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

这些封爵,往往有其封而无其土,为虚封爵号。

蜀汉除封王之外,也设侯爵。

孙吴除封王之外,也封侯爵。

地方官制三国时地方机构大体仍为州、郡、县三级,州官称刺史(或设州牧),郡官为太守,县官为令。

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东汉的基础之上有沿有革。

魏国的司隶校尉职权与东汉略同。

蜀国的司隶校尉则只监察京都百官而不管京师所在地益州所属各郡的官员。

吴国不设司隶校尉一职。

三国时期军事纷争仍频,军权相当重要。

因而魏国的各州刺史多带有“将军”的名号,但不一定带兵,只是表明地位。

不带将军称号的刺史地位较低,被称为“单车刺史”。

蜀国的州,有时设刺史,有时设州牧;州牧的地位比刺史高。

吴国的州均设刺史。

三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种地方行政体制,称为“遥领”。

原因在于魏、蜀、吴三国虽然各有领域,但又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所以有时任命官员担任不属于本土的地方的州刺史。

例如益州属蜀国,魏国却也任命过本国官员担任益州刺史,吴国也委派过益州牧。

这种任命只是一种虚衔,是因特定的政治目的而产生的。

三国时的郡,魏国设太守一人,为行政长官。

与州刺史类似,魏的郡太守往往也加将军名号。

太守的佐官为郡远,每郡一人,边疆地区称为长史。

各郡除去太守,还设有都尉掌管兵马,每郡一人,大郡设二人充任。

蜀国的郡,同样设有太守和都尉。

因蜀国地处西南,与西南少数民族杂处,故有的郡设置一般都尉之外,还没有特殊的都尉:如键为郡有蜀国都尉,详柯郡有五部都尉,等等。

吴国的郡也设有太守和都尉。

三国时期与郡同级的王国,其管理体制分两种情况:一种有真实的封地,另一种类似于“遥领”,即把某个王封到不属于本国疆域内的封地上,这被称为“虚封”。

与遥领一样,虚封也是三国时期的特殊制度。

魏国的王国有实在的封地,吴、蜀两国的王只是虚封。

至于三国时期县级地方行政管理,与东汉相比无明显差异。

此时的县,大县置县令一人,县远二人,县尉二人;次一等的县设远、尉各一人;小县置县长一人,远、尉也各一人。

魏国与县同级的还有县王国、公国和侯国,这三种国均由中央派遣来管辖,职责等同县的令、长。

县以下的基层管理体制,以魏国为例,大乡设有秩、三老;小乡设置啬夫。

军事官制三国的诸军官大体相同。

中央有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太尉掌兵事。

另设执金吾掌官外巡戍,符节令拿授节虎符,中领军掌禁卫诸军,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殿内将军掌督守殿内。

四征将军掌东南西北四方兼领州刺史,持节都督为领兵刺使,掌领谙州军事。

三国从公元220年普魏建立到公元280年东吴被灭,前后共经历60年。

三国虽不是在统一时间内灭亡的,但这一时期统称为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相同的。

曹挽政权曹魏代汉以前,曹操以远相领冀州牧,为了扩充他直接控制的地盘,又一次倡议恢复《禹贡》九州之制。

建安十八年(213),他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合并十四州,即省幽、并入黄州;省凉入雍州,省司隶校尉部入雍、冀、豫三州,省交入荆、益二州:而益州不再恢复《禹贡》梁州的旧名,这样曹操所定的九州分别是:黄、克、青、徐、扬、荆、豫、益、雍。

曹操名义上是为了恢复《禹贡》九州,实际上是别有意图的,他将自个儿所领纳冀州大大扩展了,合并了原来的幽、并二州和旧屑司隶的河东、河内二郡之地。

而另一方面,因为在此之前诺州过多,容易形成更多的割据势力,无暇征伐,所以省州即意在铲削政治对手,这是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从而达到政治目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曹操的改制,并不能切实得以施行,因为当时交州一域还在孙吴版土之内,事实上东汉末年孙吴境内一直存在着一个沿袭旧制的完整的交州,始终没有改变过。

九州制在曹操控制的地区内实行了七年零几个月后,220年(黄韧元年)曹石称市,当年就恢复了建安十八年以前的十四州制。

这以后魏、吴、蜀三国鼎立,将原来的东汉十四州分成三大块。

三国各自领有的诸州是;魏:司、冀、豫、究、吴:荆、扬、交、广蜀:益三国当中,以魏国的疆域最大,魏国(220一265年)几乎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原东汉行政区域,魏的国土基本占了东汉十三州的九个州和西域都护府。

转有东汉的司隶(改称为司州)、冀、豫、究、徐、青、凉、并、幽九州的全部,以及荆州江北7郡和扬州江北4郡。

曹正对浩渺的长江无如奈何,曾有“天所以限南北”之叹,所以魏国当中的荆、扬二州是被长江腰斩而得的,只相当于东汉时候的小荆扬州。

曹丕称帝前后的一段时间曾将雍州省去,以后为了加强对南边蜀汉的防御(我们知道诸葛亮动不动就要出祁山的),就裁减州的幅员以便于统辖,又析出司隶校尉部两边的三辅和凉州的河东诸郡,另立雍州,这样曹魏的时候一共有十二州。

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上,承袭东汉体制,即实行中央下设州、郡(国)、县等的三级管理体制。

魏国对分封的王、公、候国控制很严,所谓“国”实为郡、县级别。

魏又把原东汉的9个州又重新划分为13个州,以便于管理。

魏先后设有101个郡、国,730多个县。

魏景元三年(262年),各州、郡所领县的行政区划如下:司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衮州,治麝丘(个山东郸城梳洗楼附近)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正阳寒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徐州,治下邳(今江苏唯宁古邳)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齐都镇)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镇)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县)幽州,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雍州,治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城)凉州治姑戒(今甘肃武威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西域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楼兰遗址处)蜀汉政权巴蜀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1—263年),蜀只占据汉十三州的益州,后忻益州的一部置梁州,蜀就拥有益、梁两个州,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井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

七年(229年)以交州在吴境而罢去遥领的交州。

蜀得魏凉州的武都郡,又将凉州并入梁州(梁州先为虚设,后为实州)。

蜀的益州、梁州后经调整,各辖郡县基本相等。

为巩固蜀的后方,又在益州南部置“康降都督”镇守南方,治建宁郡(今云南曲靖市),分辖南中的七郡军政事务。

蜀的后期,计有益、梁二州和柬降都督三个州级行政区划单位。

蜀汉的版图最狭,仅辖有东汉的益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汉中盆地)。

蜀汉一度以姜维、李恢分领凉、交二州刺史,但凉州仅辖有武都、阴乎二郡,这二郡又原本是东汉益州的旧郡,所以这个凉州的名目其实是多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