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
"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2.1政府职能的转变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
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2.2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复管制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
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综合渗透的结果。
在行政程序上,要做到公开透明,建设阳光政府。
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
在行政机制上,要做到建设创新型政府。
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
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只有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
在行政技术手段上,要做到建设电子型政府。
电子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建设公共政府体制的重要基础。
电子政府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
参考文献:1.[1]薛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隐性元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05:19-22.[2]吕蕾.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22:26+28.[3]文宏,解亚红.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23-125.[4]宋雅琴,王有强,张楠.政府绩效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反思——基于地方政府公务员的感知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2,04:1-11+122.[5]周天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向[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05:16-20+30.[6]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07:7-10.[7]齐桂珍.“十二五”期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2009,59:3-14+42.[8]姜明安.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8,04:71-77+122.[9]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6:15-19.[10]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视野,2008,06:46-50.[11]吕雅范,于新恒.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政治与法律,2008,04:65-71.[12]束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8,03:31-35.[13]张占斌.关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学习论坛,2008,08:44-48.[14]李圭浩.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136+152.[15]李强,高全喜,任剑涛,毛寿龙,王长江.大部制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J].学海,2008,04:22-38.[16]苏保忠,龚云,张正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04:14-17.[17]刘青.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3,06:129-132.[18]于玖章.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未来发展趋向的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3,03:7-9.[19]中国高级公务员行政改革与依法行政课题组,刘凡,唐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02:4-7+1.[20]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与目标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5:45-51.[21]喻匀.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迫性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2-54.[22]Symposium The Dismal(Delusional and Dangerous)'Science'of Economics and the 'Capture'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oward a Public-Spirited Public Management Economics.[J]:1-5.[23]9-11AS NOSTALGIA: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J]:12-17.[24]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ngolia,1990-1997:A critical perspective.[J]:4-8.2.[1]林琳.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1-2[2]唐好林.新时期建设廉洁政府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4:1-3[3]刘晓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必然选择[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6-7[4]何水.服务型政府及其在我国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4:3-43.[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教育类产品提供和管理体制创新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吴爱明,刘文杰.政府改革中国行政改革模式与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李庆峰,屈定坤主编.节约型社会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