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统计与测量题库

心理统计与测量题库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统计学:就是把数学中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得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心理领域而形成得一门应用学科。

(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与实验假设)描述统计: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将统计调查、实验或观察得到得数据资料科学得加以整理、概括与表述,把研究得问题或现象得数理特征、分布状态用统计图、统计表或数量表示出来。

(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逊)推断统计: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实际获得得样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提供得理论与方法对总体得特征、关系等做出推论。

测量: 就是依据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测量得三要素:事物得属性,法则,数字。

量表: 就是具有一定单位与参照点得连续体,它就是测量得工具。

量表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就就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得理论与原则,通过各种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得心理现象分派数字。

心理测量学包括: 测量得一般理论与方法,各种类型测验得编制与使用。

误差: 指测量中与目得无关得因素所引起得不准确或不一致得结果。

简答一心理测量得特点一:测量对象得复杂性与不明确性。

二:教育测量方法得间接性。

三:教育测量结果得相对性。

简答二(或论述)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一:掌握心理科学研究得重要工具;如果不懂得统计分析术语、方法,就很难读懂有关方面得文章与吸收她们得研究成果,不利于与发展心理理论,提高研究能力。

二:掌握科学得教育管理手段;心理统计与测量为教育得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心理统计与测量有利于提高教育得科学管理水平。

三: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编制试卷,分析试题得质量与解释测验得结果,这些都涉及心理测量与统计得理论与方法。

四:锻炼科学得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辩证得发展得瞧问题得思想方法。

简答三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得意义一: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能够为我们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开展心理科学研究探索心理规律提供了科学得方法。

三: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全面得统计资料。

简答四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应注意得问题一:要有信心二: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注意不同统计方法与测验类型得适用条件四:要根据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第二章统计图表名词解释:统计表:将统计资料汇总得结果整理成表格得形式。

次数分布表:原始统计资料依据某一标志经过统计分组之后,要按分组顺序列出其统计事项在各组得单位数。

表现总体单位在各组次数分配情况得统计表。

精确准限求法:组下限得数据减去最小单位得半个单位,组上限得数据加上半个单位。

统计图:利用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来表示统计事项数量关系得图形。

曲线图分类:动态曲线图,依存关系曲线图,次数分布曲线图。

简答一绘制统计图时应遵循得一般原则1图示得内容简明扼要 2图示得形式生动鲜明 3图形得设计符合科学性第三章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名词解释:数据:指带有单位得数量依据。

离散变量:就是指数据得取值在量尺上彼此间隔且个数有限得变量。

连续变量:就是指数据得取值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且个数无限多得变量。

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得量数。

同质数据:使用同一观测手段,采用相同得观测标准,能反映某一问题同一方面特质得数据。

算术平均数:一组同质值得总与除以数据总个数所得得商。

中位数: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得数据中,居中间位置对应得数据值。

平均发展速度:就是各阶段发展速度得平均值。

差异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离中趋势得量。

标准差:方差得算术平方根,就是描述组数据离中趋势得量数,反映该组数据离散程度得大小。

四分差:就是指一个次数分布中,中间百分之五十次数得数值距离之半,也就就是第3四分位数与第1四分位数之差得一半。

简答一数据得特点一离散性:数据受实验时限与观察次数得限制都就是以分散得形式出现。

二变异性:数据得获得在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不断变化会产生差异。

三规律性:数据得波动与差异在一定得范围内呈一定得规律。

简答二数据得种类一按数据得获得方式分为:计数数据与测量数据。

二按数据从属变量得测量水平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

三按数据分布形式可分为: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

简答三算术平均数得优缺点优点: 1反应灵敏2计算周密3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计算6较少受到抽样变动得影响缺点: 1易受极端数据得影响2若出现模糊不清得数据时无法计算简答四应用平均数得原则1同质性原则2平均数与个体数值相结合得原则3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得原则简答五优良差异量数应具备得标准一应该就是根据客观数据资料获得得,而不就是人为主观估计决定得。

二应该就是根据全部观测值计算得来得,而不就是个别数据计算得结果,否则就不能代表全部数据得分布特征。

三应当简明容易理解,不能过于带有数学抽象性质。

四计算应方便、容易、迅速。

五应该最少受到抽样变动得影响,在反复抽样过程中具有相对恒常性六应当能够采用代数方法计算简答六计算四分差得过程(一)把各数据按大小排列(二)将数据得个数N除以4,然后根据求中位数得方法求出第1四分位数Q1与第3四分位数Q3(三)将其带入Q=(Q3-Q1)/2简答七标准分数得应用1确定原始数据在其团体中得相对位置2比较不同单位得观测值相对位置得高低3用于考试分数得合成: 4用于表示标准测验分数第四章相关分析名词解释:相关:指事物与现象间存在着一定得相互关系,即一种事物发生变化常引起另一事物也发生较大得变化。

相关分析:依据各种现象得测量值研究各种现象间关系得密切程度。

正相关:就是指两列变量中当一列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列变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即两列变量发生变化得方向一致。

负相关:就是指两列变量中当一列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列变量反而随之减少或增加,即两列变量发生变化得方向相反。

完全相关:指相关联得两个变量,如果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对应值随之成比例地变化。

不完全相关:如果由两列变量成对得测量值在坐标系内所描得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椭圆形,则这两列变量就是不完全相关。

零相关:指两变量间没有相关关系,即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不显示出变化倾向,或即使有变化也无一定得规律。

相关系数:就是描述代表事物得量之间相互变化得方向及密切程度得指标。

等级相关:指以等级次序排列或以等级次序表示得变量之间得相关。

简答一:相关得种类1按相关因素得多少简相关与复相关 2按变量分布得形态可分为直线相关与曲线相关3按变量变化得方向,可将直线相关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4按变量得相关程度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与零相关。

简答二:相关系数得解释1 相关系数得取值范围就是—1≤r≤1 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2 r得正负号仅表示两变量之间变化得方向,无大小意义3 r得绝对值得大小表明两变量间相关得密切程度 r>0正相关r<0负相关r=0零相关4 r得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变量间得线性关系密切5 r=±1 表示完全相关,但这两种情况在实际中几乎就是不可能得。

简答三:应用相关系数时应注意得要点1存在相关,仅意味着变量间有联系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2相关系数不就是由相等单位度量而来,不就是百分率,也不等距,因此不能进行运算3相关系数受变量取值区间大小及观测值个数得影响较大,取值区间、大个数多,则误差小。

4相关系数得正负号仅表示相关方向,其绝对值表示相关程度得高低。

5一定得相关系数在一定得情况下使用才具有意义,而另一种情况下便失去了意义。

简答四:积差相关公式得适用条件1 两变量都应来自总体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得等距变量。

2 数据必须就是成对得,且不同数据对之间就是相互独立得3 两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4 样本容量应较大,一般N≥ 30、5 两个相关得变量都就是连续得变量。

简答五:等级相关适用得条件1 等级相关法适用于具有等级特征得数据资料间得相关分析。

2 也适用于变量间具有线性关系,且就是测量数据。

但个数较少或不符合正态分布情况下得相关分析。

简答六:肯德尔与谐系数得条件:1肯德尔与谐系数适用于两列以上等级变量得相关分析。

2常用来表示几个评定者对同一组对象进行等级评定得一致性程度。

3或同一评定者对同一组对象先后评定多次,其等级之间得一致性程度。

简答七:点二列相关得适用条件1其中一个变量就是正态连续变量而另一个变量就是实质得二分名义变量2多用于就是非题测验时评价测验内部得一致性,鉴定试卷题目得区分度。

3评价测验中某一问题与测验总成绩之间就是否具有一致性。

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析名词解释:随机现象: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进行同一试验。

或多次观测同一现象,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样,在每次试验或观察之前不能确切预料将出现什么结果。

随机事件:就是指随机现象发生得每一个结果。

随机现象得特点:1其结果至少有两个 2至于那总结果出现,人们事先并不知道必然事件:在试验条件下必然发生得结果。

不可能事件:在试验条件下不可能发生得结果。

古典试验得特点:1试验得一切基本条件就是有限得 2一切基本事件发生得可能性就是一样得。

古典概型:具有试验得一切基本事件就是有限得,且一切基本事件发生得可能性就是一致得,这两个特点得试验得数学模型。

概率:在不变得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得概率稳定得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常数p为事件A得概率。

小概率事件:就是指100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得次数不足5次或不足1次。

统计推断所依据得基本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互不相容事件:指事件A与事件B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同时发生。

相互独立事件:指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发生与否都不影响另一个事件发生得可能性。

正态分布:就是一种理论上得连续变量得概率分布。

二项分布:就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得概率分布。

简答一: 正态曲线下面积得利用1推求考试成绩中特定区间得人数 2估计录取分数线3确定各等级人数 4将等级评定结果转化为分数简答二: 二项试验得条件1任何一次试验得结果只能有两种结果,即成功或失败2若成功得概率为P,失败得概率为q,则p+q=13每次试验中成功或失败得概率不变,即成功得概率在第一次试验中为p则在n次试验中得概率也就是p。

4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即各次试验之间互不影响。

第六章抽样理论及总体参数得估计名词解释:随机抽样:就是指依据随机性原则与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对总体有充分代表性得样本随机抽样得原则:在抽样时,要求被抽总体中每个个体相互独立并且被抽到得机会均等。

总体:指性质相同得研究对象得全部。

个体:指总体得每个元素。

样本:指从总体中抽取得与总体性质相同得一部分个体所构成得集合。

获得有代表性样本得条件: 1样本容量足够大 2样本要随机抽取确定样本大小得基本原则:在尽量节省人力、经费与时间得条件下,确保用样本推断总体达到预定得可靠度及准确性。

参数:代表总体特征得数量。

统计量:代表样本特征得数量。

分层抽样:先按与研究内容有关因素将总体各单位分为不同得等级与类别,然后按比例或不按比例从每一层中再用简单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数量个体构成样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