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的“四个注重”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不断探索、见证并实践着作文教学改革,摸索出了一套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的“四个注重”。
一、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和拟题
我指导学生要看清题意,所有“文字提示”都要认真思考,不能随意置话题于不顾而另起炉灶。
我经常给学生讲,审题相当于做菜,人家给你一条鱼,让你做一道菜,红烧也行,清蒸也行。
可你不用鱼做菜,却拿一块肉去做菜,当然不合人家的要求和口味了。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寻找切入点,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作文的拟题原则为: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
拟题应别具一格、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立意和选材
立意即确定中心,立意对于一个人来讲,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灵魂,没有立意的文章,就如同无灵魂的行尸走肉。
对于一个队伍来讲,如果只有材料,而没有立意,就相当于“无帅之兵、乌合之众”。
立意应做到正确、深刻、集中、新颖。
所谓作文立意创新,就是要写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见解。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尽可能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书写耳闻目睹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去写,要求学生感情真挚地去写作。
这些文题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与时俱进、接近生活,学生写作欲望强烈,文思泉涌,从而创新了素材,避免了千人一面,人云亦云。
总之,只要立意言之有理,选材言之有物,层次言之有序,就有望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三、注重引导学生把握结构和语言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
也就是倡导开头美不胜收、中间内容丰富、结尾言简意赅。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善于借鉴诸多名篇特色,运用多种修辞润色。
在教学生写记叙文时,我引导他们把握这三个环节:即开头点题定位、中间承上详写、结尾深化照应的思路和结构。
在教议论文时,我总结出了六步教学模式。
即1、提出中心论点、2、解释中心论点、3、正面举例证明论点、4、反面举例证明论点、5、联系现实深化论点、6、结尾照应中心论点。
这些结构形式的创新,都实现了独具慧眼展个性,为君新翻杨柳枝。
这些模式的传授,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使文章骨架清晰,眉清目秀。
文章的语言,不仅要达意,还应传神。
王安石为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锤炼,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而文章要靠文采。
文章可通过借助比喻、巧用拟人、锤炼动词、引用名言、化用歌词、幽默风趣等不同形式来靓化语言。
四、注重指导学生学会练笔和修改
写作训练需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练笔应有诀窍。
在此介绍三种方法。
一是游戏练笔法。
许多同学恐惧作文,拿起笔来,就手托腮帮子咬笔杆子,一张一张扯稿纸,满脸愁容。
怎么办?我引导学生把作文当游戏来对待。
二是细节练笔法。
我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以小事做材料来书写。
我指导学生写日记要多设计几个栏目,如家庭记事(写家中开心事、烦心事)、心灵独语(自我谈话和激励)、友情传递(师生间、同学间)、校园风采(写校园系列活动、事件、人物),我的日记指导思想是:千写万写,写出真情;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练笔材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是美文摘抄诵读。
我引领学生选抄名言警句、美文片段、吟咏精彩范文,使其积累素材,为巧妇备炊,从而砺炼了学生本领,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事实证明,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所有孺子均可教也。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战争与和平》曾七易其稿,光开头就改了十五次。
在指导作文修改上,我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行文前的修改。
行文前的修改是指审题、立意、布局谋
篇要反复修改。
审题是起点,立意是一个锤炼的过程,因而要反复酝酿修订和完善。
二是行文时的修改。
行文中随着灵感的产生、认识的改变,都应及时修改,以提高质量。
三是成文后的修改。
这重点是对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字句斟酌、标点修订等方面进行修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文教学应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才能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