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 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 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 折线。
考点十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 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天体及天体系统层次 1、天体
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 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彗星、 流星体、宇宙中的气体和尘埃等。 (2)人造天体:在工作中的人造卫星、宇宙 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考点一:天体及天体系统层次
2、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系统的结构: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 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3、 四季更替 原因: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 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 了四季的变化。 地区差异: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 没有真正的冬季,季节更替不明显;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没有真正意义 的夏季,季节更替也不明显;中纬度 地区,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考点五:太阳辐射的概况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
核聚变反应。 考点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考点七: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 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考点八: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 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 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 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 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对 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气候 产生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 没有特定关系。
24小时,为一太阳日。
(1)角速度,除极点为 0外,其它各点均 速度 相等,为15°/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 极点逐渐减小为0。
地球公转
(1)恒星年,365天6时 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 点移动一个周期,365 天5时48分46秒。 位于近日点(1月初) 时速度快,位于 远日点(7月初)时 速度慢。
注意: (1)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
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2)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
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 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 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3、地方时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
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 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 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安全的 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

适中
身 地球的体积
条 和质量适中

自转、公转
周期适中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 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 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 液态存在。 形成大气层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 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5)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考点十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
特点。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 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 部 圈 层
大 气 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 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地球是不透明, 不发光的球体) 注意: (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渡 的为晨线,由昼半球向 夜半球过渡的为昏线。如图为晨线。
考点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昼半球太阳高度角大于0;夜半球太阳
高度角小于0;晨昏线等于0。
2.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水平 运动物体偏转
考点九: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速度和
周期(见下表)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 意 图
自西向东,从北极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 方 上空看呈逆时针, 看呈逆时针,从南极 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 上空看呈顺时针。
顺时针。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1)自转360°,23时56
分4秒,为一恒星日。
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
考点十一: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
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 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 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 周年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 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所示:
考点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4、五带划分
注意: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 极夜现象。
(1)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极圈线 相切,并且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日期为6月22日。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极圈线 相切,并且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日期为12月22日。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总星系就是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 范围,大约有150—200光年。
考点二:太阳系概况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
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三: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
3、地方时 (2)区时:全球分为24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每个时区
东西跨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 叫做区时。
划分方法如图所示。按自西向东的方向, 从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 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 “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东经1200的地方时)。
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 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 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 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 天体。
考点四: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
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宇 太阳光照稳定
宙 环 境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水 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
圈 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
密切。
生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
物 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
圈 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 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 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H=90°—纬差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 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对于北 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 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 相反。
2、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
内 壳 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

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圈 地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
层 幔 主要发源地。
地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 核 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春分日~ 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 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2、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秋分日~ 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秋分日~ 冬至日
南半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