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
这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
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白鹿原》内容简介:《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谰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白鹿原是西安周边的一个村子,小说以此命名,主要讲了村子里面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唯有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同时鹿三作为白家的长工一直贯穿于小说之中,有两个儿子(黑娃、兔娃),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白家作为原上的大家,一直被认为是仁义之家,白家后人作为族长管理村子里的事物,白嘉轩因前六房妻子均死于非命,娶妻家财破尽,娶了第七任妻子之后重振家族。
小说中讲了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白家后代中规中矩,而黑娃确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经常与鹿家后代一起。
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的时候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也就是之后一系列事件的关系者—田小娥,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挤出了村外,在一处破窑安了家,同时这也成了是非之地。
黑娃离开后投当革命军,又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在这处破窑。
在此白孝文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随后去异乡谋生。
鹿三知道田小娥的事之后以有此儿媳为耻,最终杀了田小娥,后害病,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死去。
白孝文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黑娃在匪帮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投靠了国民革命军。
后正式娶妻,性情大变,不断学习,走上正路。
鹿子霖添了孙子,但被民兵作为反动对象打压,家道落寞。
鹿三死后,白嘉轩为其子兔娃娶亲,成家。
《白鹿原》的史学意义因为电影的出现,小说《白鹿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这部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说,以它的深沉浊重打动人心,也以它独特的文学观照引人注意。
对于这部小说的品评,并没有随着其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停止。
当电影《白鹿原》再次掀起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关注时,评论再次聚焦于一点:小说《白鹿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部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关中乡村社会的历史面貌,它所经历的胜利或失败,它曲折而艰险的过程,搅动起无数人的命运。
这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沉淀成记忆,凝结成历史。
在清末民初的陕西关中,在关中近百个县中的滋水县,在滋水县中的白鹿原,在白鹿原上几十个村庄中的白鹿村,在白鹿村中二百户农家中的白鹿两家,白鹿两家的十几个人物命运……他们不曾摆脱历史命运的沉浮,但同时又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历史延续。
人的命运,村庄的命运,地方社会的命运,在大历史的波澜中究竟如何呈现?并非每一次大的历史转折,都会在民间社会掀起波澜,王朝的转折或者制度的变迁,对地方社会的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革命,而是各种权力关系的重新博弈。
一个延续了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社会,其实早已形成自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各种权力在这个秩序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当社会变动或者环境恶化,首先引发的是权力关系的失衡、破坏,接着是混乱。
然后,新秩序慢慢确立,摇摆,调整,最后达到重新稳定。
祠堂被砸又修复;土地被卖又赎回;背叛者被驱逐出族门又重新回到祠堂祭祖;富绅地主的财产被瓜分又重新掠夺;革命被残杀又重新被点燃。
旱灾、瘟疫、战乱、土匪、征税、抓壮丁……村庄秩序被打乱,继而又重建;再次打乱,再次重建……直到有一天,旧力量衰弱到无法重建旧秩序,新的力量终于建立起新秩序,一个新的社会面貌终于确立。
在大时代的动荡里,每个人的命运,与他的禀赋、气质以及社会网络有多少关联,是一个无法用只言片语说清楚的事情。
白嘉轩和鹿子霖所代表的两个家族之间的力量博弈,既有家族史和村庄史的背景,更有社会史的背景。
如果说大时代的变动是所有人无法逃脱的宿命,个人的禀赋、涵养以及家族的历史,则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家族在时代命运里的角色。
这是大时代里人的命运,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命运,实际上,也是中国历史的命运。
在这层意义上,小说《白鹿原》的历史意义不亚于甚或超越了文学意义。
首先,《白鹿原》提供了一种历史叙事的新手法:真正的历史,不是历史年表的罗列,而是现实中人的命运,人的悲欢离合;历史转折中的人,或者宏大历史场景中具体的人,构成了鲜活、生动的历史。
彼得·盖伊在《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里写道:“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
”《白鹿原》对故事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着严谨的调查和描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白鹿原》是一部微观史学尽管它带有虚构性,但它所展现出的历史,真实且真切。
其次,《白鹿原》提供了另一种历史观照:一个地方社会的历史可能会有自己的历史路线,自己的命运轨迹。
清末民初,关中社会同样处于时代的转折中,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旱灾、饥荒、瘟疫……《白鹿原》是关中民间对于这段历史的自我讲述,它可能与以前的讲述有所出入,但是对于关中白鹿原上的农民而言,却是真实具体的历史经历。
这是一种民间讲述。
这种民间的自我讲述,有时候更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真实历史。
德国学者阿曼斯认为,讲述是为了记忆。
记忆有三个动机:合法化、去合法化和致敬。
合法化往往是出于各种的需要,以顺从胜利者的历史;去合法化则恰恰是为了记住那些被胜利者忽视的历史;致敬则是为了固化过去某些重要的记忆。
人们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就已经决定哪些东西需要或者应该进入人们的记忆。
当现实表现能够被现有历史结论解释,或者不需要做过多解释的时候,民间自我讲述的声音就会衰弱。
如果现实不能够被现有的结论所解释,民间自我讲述的声音就会兴起。
陈忠实提炼出了一个典型的关中乡村,如白鹿村这样的村庄,关中比比皆是。
每一个村庄似乎都有着独特的面貌,其所记忆的故事,口口相传。
为什么民间一定要延续这些故事,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不禁令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追问:关中的自我历史中,某些对关中格外重要的历史事实,可能在被忽略。
真正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书里记录的革命、战争和灾荒,还有人们如何经历这些革命、战争和灾荒。
这是小说《白鹿原》馈赠与我们的礼物。
当年陈忠实先生小说创作完毕后,就备受争议,读了好多遍,我自然知道其题材和人物确实存在敏感,加上昨晚我专门认真读了豆瓣时光网上的影评,自以为心理预期已经在一个很正常的点上了。
同时作为无脑九零后,无数次拷问内心,自认为对国产电影要求,真的不高啊……剧情音乐画面演员台词思想,只要有一半以上打动我,我就挺喜欢这电影。
像是新少林寺观音山全城热恋都把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啊曾经。
可是白鹿原,刨去对它设定的期待,依然不能称为一部好电影。
剧情:对如此庞大的小说而言,从未有人奢求剧本能把所有人物、内容和线索都包含进去。
电影开始,三个小孩儿看白兴儿给牲口交配,在书里都翻了好多页了,后面的历史事件翻篇儿翻的真是比翻书还快,到最后抗日战争的部分,就一个轰炸了解,而共产党拿下天下的部分,完全就没了。
(阴谋!)姑且认为片子是想把白鹿原复杂线索中的黑娃和田小蛾作为主线,可是就连这条主线也没交代好。
田小蛾给予黑娃性启蒙,俩人生爱,私定终身,面对重重阻力,穷困潦倒却甜蜜相爱,是非常美的故事。
黑娃由田小蛾开始的反抗,也越来越精彩。
然而片中,黑娃风搅雪后逃离,猛然就做了土匪,猛然回来欲复仇,猛然就啥都没了——事实上,影院里许多人在看到黑娃再出现时,完全不知道他是土匪,连呼什么情况。
这点也是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似乎导演认为所有观众都对故事有一定了解,或者太自信,以为对人物的刻画足够,观众完全能够明白剧情的走向。
其实不然,太多一笔带过,太多突然出现或者,让人稀里糊涂。
人物:实在没有什么好说,因为……人物形象集体扁平+失真。
白嘉轩、鹿三、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电影对这些男性的复杂形象粗暴的进行解读、简化,角色分配(如果有的话)又很奇谲,致使看完电影之后,心中人物形象的认知与原著差别太大。
永远不能要求电影复原原著,至少应该忠于原著对人物的设定。
可惜,电影白鹿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由于剧本时间巴拉巴拉等等原因,非常失败。
我们是善解人意的影迷,允许对人物的再造。
但是,在砍掉白灵朱先生冷先生这样的重要人物之后,在砍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物之后,还没把剧中人物塑造起来,这就太说不过去了点儿。
再加上奇特的剧本和剪辑,导致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恐怕会深深疑惑于人物的动机和脑子到底都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鹿三,印象最深的就是画面外传来的哇哇大叫,让我戳死那个败家子……在一片祥和的演员里,十足是个疯子。
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为啥——导演把人物塑造的心血全尼玛给田小蛾了,人物主次严重颠倒,整一个就是《白鹿原之田小蛾女神传》。
从田小蛾出现到死去,她和她的窑洞,就是铁骨铮铮的主角。
说实话,田小蛾是唯一一个(试图)完整交代了来历成长内心命运和结局的人。
谁叫导演把田小蛾当老婆拍呢……欲望&情色:初中时读白鹿原,是老爸给我买的,刚读的时候,咳咳……总之,这本书和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一样,恐怕被很多人当黄色小说来读。
大场面,大气质,像黄土地一样真实淳朴的欲望。
很多人对电影的期待,正源于此。
片子里的台词,生殖器乱飞,简单粗暴过瘾,谈性并不色变,原汁原味,是片子很有特色的地方。
围绕着田小蛾和她的男人们的情色镜头,从留下的残片可以想象的出,原本拍的应该不错。
不用看到露点镜头,依然能感受到,田小蛾勾搭黑娃那段,确实很赞,麦秸堆上的那一幕,野性十足。
而鹿子霖和白孝文就有点儿凄惨,无画面就算了,关键是没有情欲感,可能是为了凸显他们的苟且…从一开始就知道,重点当然是被剪掉,完全接受+理解。
但是真的要这样生硬的剪掉以表达对审核的抗议嘛?画面还猛烈错个位在剪辑界是什么水平…我发誓,若不是知道田小蛾在鹿子霖头上撒尿,我真是不明白鹿子霖那晚是什么状况,他们怎么了,为何断了。
但是一部片子,如果不定位为情色片色情片,请再也别用限制镜头做噱头了。
画面&衔接:电影票友不知如何给出专业划分,只能这样笼统的说。
画面质感很不错,大片麦田,土蒙蒙的压抑的人们,都是这样题材的电影应有的样子。
但是,电影画面镜头的切换实在是太突兀,上下剧情往往又毫无衔接,让观众的思维一直处于跳跃状态。
影片反复使用的麦田+村头牌坊的镜头,可能是想谋“不变见证巨变”之意,可是,镜头从剧情切到牌坊,再切到下一个毫无关联的剧情,一次尚且艺术,二次三次之后就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