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徐志摩一、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二、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四、助学资料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主张“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五、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背诵下列送别名句,课外阅读再写三句(多者不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源:学&科&网](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课外阅读摘要:(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二)、课内探究1、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每节韵脚,划出每节诗句的节奏。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在诗中表现的图景中,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不少于100字。

4、在这些意象组成的图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1)这首赠别诗被誉为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

第一句中的“低头”微妙而逼真地写出送别者——女郎的________和________。

短短五句,既有_______(描写),又有________(描写),更有_____________,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3)用“蜜甜”修饰“忧愁”好不好,为什么?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和同学交流。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六、课后检测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踟蹰(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愁怨丝绸稠密凑数惆怅b.凄婉萋萋颀长祈祷绮丽c.寂寥悖谬屠戮蓼蓝绸缪d.斑斓贪婪蓝天山岚阑干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4、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5、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徐志摩把对母校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徐志摩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既表现出其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生活在乌托邦之国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b.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c.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

d.诗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7、诗词默写。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满载一船星辉,。

(4),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8、《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不少于50字)(10分)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再别康桥》答案一、预习检测(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青荇( xìng )榆阴( yú)沉淀(diàn )长篙(gāo )漫溯( sù)浮藻(zăo )斑斓( lán )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情感: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二、课内探究2、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作用: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3、略。

4 、迷恋与赞美,流连于不舍,体现了离别的伤感。

诗人的独到之处是将伤感寄寓于美景,而非萧瑟之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5、(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