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

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青荇:即荇菜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斑斓:灿烂多彩招摇: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2)多音字qiǎo)悄然(zuò)作茧自缚(ní)泥泞悄作泥qiāo)静悄悄(zuō)作坊(nì)拘泥(3)形似字揉(r óu)揉搓篙(g āo )船篙澜(l án)波澜 糅(r óu )杂糅蒿(h āo )蒿草斓(l án)斑斓 蹂(r óu )蹂躏槁(g ǎo )枯槁谰(l án)谰言5.作者链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6.背景链接《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7.解题链接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汇报朗读,2.掌握翻译诗词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1.本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荡漾图(3)康河青荇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6)忧伤夏虫沉默图(7)招手惜别云彩图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挥别云彩图金柳荡漾图水草招摇图 惜别留恋之情 榆阴浮藻图 赞美母校之意 撑篙寻梦图 夏虫沉默图惜别云彩图五、拓展延伸徐悲鸿画“无爪猫”揶揄徐志摩徐悲鸿喜欢以画马言志,猫则大半是画来酬答友人的。

1930年4月,徐悲鸿画展在上海举行,徐志摩因故未能参加。

不久徐志摩发表散文《猫》,写到“我的猫,她是美丽与健壮的化身”。

徐悲鸿遂画《猫》赠予徐志摩。

画中题跋首句“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字面上指的是物事,言外揶揄之意,朋友间都能一笑而解。

徐悲鸿的幽默还体现在他画的是一只“无爪猫”,这也和“两徐”文艺论战有关。

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此处他以猫比喻西方绘画,“去其爪”就是指需要改良,他通过这幅画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绘画观。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朗读指导(一)——朗读与交流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生字词。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再读课文,读出感悟。

4.老师个别指导朗读,5.指名朗读,师生点评,(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4.复习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3.汇报交流,老师适时指导。

(二)整体感知1.本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交流点拨】对康桥依依不舍、眷恋之情,哀而不伤,惆怅却洒脱飘逸的离别之情。

(三)(文本探究1.在这首诗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2.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

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3..试分析第一小节的作用。

【交流点拨】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4..“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一词用的恰当吗?【交流点拨】“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因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5.“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交流点拨】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由情驱使。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的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境界。

诗句说明了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6.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交流点拨】该句是诗人当时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在诗人的眼里,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到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7.最后一小节的作用?【交流点拨】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

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四)深层感悟1.有人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三美”,分别是: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读诗歌,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音乐美: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再次是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绘画美:“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歌的第⑦节和第①节分别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换。

“轻轻的”“悄悄的”营造了一种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

但“轻轻的”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的”侧重主观状态。

在第⑦节中“悄悄的”写出了诗人了不愿打扰康河原有的恬静和美丽,更显出对康河的一往情深。

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内容)轻轻作别—————(情感)感伤——特点河畔的金柳——————欢喜青绿的柔草——————依恋音乐美泛舟寻梦清澈的水潭——————沉醉建筑美满船的星辉——————快乐绘画美别离的笙箫——————黯然悄悄别离—————————感伤五、拓展延伸古诗中的意象和离别柳春风知别苦,不遗抑条青。

——李白《劳劳亭歌》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诗》谓域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裛露似沾尽。

——刘禹锡《忆江南》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欧阳修《踏莎行》泪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呤》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王维《送别》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