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章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1.血压低
Cap动脉端:30-40mmHg , Cap静脉端:10-15mmHg
2.血流速度慢 Cap分支多,数量大,横截面积大,血流慢(0.3-0.7mm/s,为主A的1/500)。全长
96000km,面积100m2
3.潜在容量大 安静时:20%开放,容纳全身10%的血量 休克时:大量开放,血液大量淤积在血管内,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 4.灌流量易变 微循环交替开放,受总闸门、分闸门控制。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回流与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回流 V回流取决于: 外周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大→多;小→少 V血流阻力:∵占总循环阻力的15%
∴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

静脉回流血量=心输出量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或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血回 流量↑↓ (2)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抽吸↑→V血回流量↑ 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如烧伤、过敏)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组 织液↑→水肿
4.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炎)→组织液积聚→水肿
(三)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盲端结构示意图
(一)生成 1.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为淋巴液。 2.2-4L/d,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主要辅助系统,对维持体液平衡有 重要意义。 (二)淋巴液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淋巴液来自组织液,凡影响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能影响淋巴液 回流。 2.淋巴管的平滑肌和单向瓣膜都能促进淋巴回流 (三)功能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营养物质;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的液体平衡; 淋巴结防御屏障功能

收缩期

舒张压↑(明显) 脉压↓
收缩期A血量↑ 收缩压↑

血流速↑ 血液流向外周↑ 收缩压↑(不明显) 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量↑ 收缩压↑

管壁侧压力↑

舒张压↑(明显) 脉压↓ 收缩压↑(不明显)
血流速度↑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能力↓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1/3脉搏压 血压表示法:收缩压/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形成条件:
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心室射血(基本因素)
外周阻力 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储器作用意义:使间断射血变成持续血流;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心室收缩 ↓ 射血入主A ,A弹性贮器作用+外周阻力 ↓ 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及正常值
动脉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主动脉的血压。 动脉压,临床常用肱动脉血压来代表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90-14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90mmHg)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
四.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 触并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组成及功能
微A:管壁有平滑肌,收缩或舒张,血管口径缩 小或扩大,控制循环血量,总闸门。
后微A:供血给一根至数根真Cap。
Cap.前括约肌:起始端有1-2个平滑肌,其收缩 状态决定进入Cap的血量,分闸门。
阻力高,血流向外周慢,下降慢,降中峡高; 阻力低,血流向外周快,下降快,降中峡低
3. 意义:协助临床诊断
4.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动脉脉搏波沿动脉管壁依次向外传播,速度快于血流速度,是一 种能量的传播。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对传播有影响。 主A可扩张性大,传播慢;小A,老年人主A脉搏波传播快。 5.中医脉脉相与脉搏图 切脉可在一定程度上放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如:脉搏频率反映心室搏动频率 脉搏节律反映心室搏动节律 脉搏强弱反映心输出量的多少 脉搏图难反映中医脉象的实质。
真Cap.:无平滑肌,内皮细胞+基膜,细胞间有 裂隙,通透性大
通血Cap.: A-V吻合支:
微V:有平滑肌,Cap后阻力血管,“后闸门”, 影响Cap血压。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
毛细血管壁前括约肌
血流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特点:壁薄,长,血流慢,通透性好, 轮流开放,交替开放 功能:物质交换 生理意义: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
五.组织液和淋巴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生成:毛细血管中的水和营养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 组织液回流:组织液中的水和代谢产物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决定因素:
(毛细血管静水压+组织液胶渗压) 动力 -( 织液静水压+血浆胶渗压)阻力 =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血管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特点:血管壁厚,弹性纤维多→弹性明显,可扩张性 功能:“弹性贮器”的作用。
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作用示意图
静脉 瓣
2.分配血管:中动脉(平滑肌多),将血液输送至组织器官。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管径小,平滑肌多,收缩性好,口径 变化大,阻力很大) 4.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壁最薄,通透性好,量多,广,面积大,物质交换的场 所) 5.容量血管: 静脉(壁薄,管径粗,容量大,可扩张性大,可容纳循环血量的 60~70%)
血流快、粘度降低、血管内膜表面粗糙,血流受阻→易产生湍流
静脉瓣处易产生湍流,血小板血栓多发生在静脉瓣处。
(二)血流阻力 定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来源: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
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Q=ΔP/R =π(P1-P2)r4/ 8ηL(泊肃叶定律) R= ΔP/Q = 8L/ r4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
1. 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
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取决于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2. 心脏射血(基本因素) 推血流动
心肌收缩射血的能量 对管壁侧压力,扩张管壁(势能)
体循环各部分血压:克服阻力,消耗能量有落差
主动脉平均压100mmHg 微动脉始端85mmHg 毛细血管始端30mmHg 静脉始端10mmHg 右心房0mmHg
2.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4-12cmH20)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及速度的相互关系。
心收缩力↑↓→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 ↓→中心静脉压↑↓
意义: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功能状态及静脉回心血量 临床上作为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指标
(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二、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内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及其相互关系 (一)血流量和血量速度 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单位:ml/min或L/min 公式:Q=ΔP/R =π(P1-P2)r4/ 8ηL

整个体循环:Q=PA/R
血流阻力的变化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特点:短,直,血流快,交换少,常开放。 功能:血迅速回心,维持循环血量(多见于骨骼肌中) 生理意义: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特点:壁厚,血流快,常关闭,不交换。(手指,脚趾,唇,鼻) 生理意义:温度↑,开放,皮肤血流↑,散热 温度↓,关闭,皮肤血流↓,保温 调节体温 感染或中毒性休克(shock)时,大量开放,微动脉血进入微静脉,使血液迅速回心,可加 重组织缺氧。
(三)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Q= Pcap /R Pcap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
比值↑ →Pcap ↓
毛细血管前阻力: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后阻力:微静脉、小静脉
2.局部代谢调节 某段真毛细血管关闭→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Po2 ↓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冲走代谢产 物→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
EFP毛A=(32+10)-(25+5)= 12 mmHg →组织液生成(毛A端) EFP毛V=(12+10) -(25+5)= - 8 mmHg →组织液回流(毛V端,90%) 其余由毛细淋巴管回流。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二)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Cap压↑(如, Cap前:后阻力比值↓ 、静脉回流受阻)→组织 液↑→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胶渗压↓(如肝功受损低蛋白)→组织液↑→水肿
2. 血流速度
概念: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中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与总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血流速度与横截面积
3. 血流方式
层流、湍流
层流:在血流中,血液中各个质点流动的方向一致,与血管的长
轴平行。
正常血流在血管内为层流状态
湍流
血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血流中各个质点流动的方向不一致,出 现漩涡,称为产生湍流。
不同部位Cap交替开放, 20%开放
(四)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 细胞
血液
组织液
交换方式:
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主要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