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课件
ACh
受体 2 作用 —血管收缩(强)
血管舒张
血管舒张
2—血管舒张(弱)
(三)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集中的部位。
心迷走神经元
1.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神经 元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分别称为心迷走紧张、心交 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 。
实验原理
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循环系统内足够 血液充盈、血管张力。
动脉血压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包括各种心血管反射(特别是减压反射)通
过调节心血管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进 而调节动脉血压。 体液调节中最重要的是儿茶酚胺。肾上腺素作用于心 脏β1受体,可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输出 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a受体,可使 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动脉血压升高。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分 布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
心室肌较少(余同
界、房室束、心室肌
交感神经)
递 质 去甲肾上腺素 (NE)
乙酰胆碱(ACh)
受 体 心肌1受体 作 用 Ca2+内流 正三变
心肌M受体 K+外流 负三变
2. A分布密度>V,小A分布密度>中、大A 3. 调节血压作用大 4.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 →缩血管,紧张性↓→舒张血
管
2.舒血管N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⑴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平时无紧张性活动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双重神经支配
1.心交感N ⑴ 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N节换元→
节后纤维
窦房结
左交感N 右交感N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房、室肌
⑵ 作用及机制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 胞膜1受体→胞内cAMP↑→激活Ca2+通道 →Ca2+内流↑
血管紧张素I(近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主要在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近球细胞 肾血流量↓
心率↑ ( 正性变时 ) 收缩力↑ ( 正性变力 ) 房室传导↑( 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N
⑴起源与分布
延髓 疑迷走核背核
→节后纤维 左
右
节前纤维 →N节换元
窦房结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心房肌 心室肌(少)
⑵ 作用及机制
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细 胞膜M受体→K+通透性↑→K+外流↑
(2)反射过程
血压
颈主动动脉脉窦 弓压力(R+减)窦压NN、、舌迷咽走NN 延髓孤束核(NTS)
(—)
心迷走紧张(+)(—)
心迷走神经
心脏
NTS 心交感紧张(-)(+)
活动 CO
心交感神经
血压
交感缩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 血管舒张 R
⑶反射特点
双向调节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对正常范围内阶梯突变的血压敏感 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实验目的
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交感神经、迷 走神经、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机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家兔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熟悉: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交感缩 血管神经的作用,心血管中枢的概念。 了解:心血管中枢,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 期调节。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aroreceptor reflex)或称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1)反射弧
A. 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适宜刺激:压力对管壁的牵张 特点:对快变化敏感,对慢变化不敏感 B. 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 C.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D. 传出神经:心迷走N、心交感N、交感缩血管N E.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5.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
6. 支配血管平滑肌神经纤维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缩血管N纤维
⑴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节后纤维→NE →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收缩 2受体→血管舒张(较弱)
⑵ 特点
1.几乎所有的血管受其支配,不同的血管分布密度不同,皮肤 血管>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
心率、心缩力、传导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率、心缩力、传导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都有一定的紧张性, 分别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血管平滑肌特点:
1. 除毛细血管外,其它所有血管都有平滑肌分布。
2. 同行的动静脉相比,动脉平滑肌多于静脉。
3. 同类血管相比,小动脉平滑肌相对多于大动脉。
4. 有些器官血管平滑肌有肌源性活动,而有些则无。
(4)生理意义:
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房、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 反射过程 血压降低
生理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成分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延髓心血管中枢部位:
◇缩血管区: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舒血管区:(-)缩血管区 N 元的活动
心迷走和心交感中枢对心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安静下心率75次/min是二者综合的作用。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下丘脑 大脑 边缘系统 小脑
(四)心血管反射( Cardiovascular reflex )
⑵副交感舒血管N纤维
主要分布:软脑膜、唾液腺、胃肠的外分泌腺 和外生殖器等器官的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 ① 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脑、消化腺、外生殖器
递质
NE
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