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五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降低该国的价格水平;如果两国初始市场开放度 都很高,那么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引起的工业区位调整将很大。 • 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保护引发的降价效应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 ,我们没有讨论过工业企业转移时的区位调整成本,其实现实中区位调 整成本是很大的。其次,我们没有考虑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的市场 规模。再有,本部分也没有讨论比较优势.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 意义与不足: 第一,新贸易理论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使国际贸易的
理论解释更接近于现实,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第二,新贸易理论为解释 20世纪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趋
势——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以Biblioteka 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 理论依据;
单边贸易
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二)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1.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
• 本国贸易壁垒的提高将对本国国内工业品的市场消费价格或者说对本 国的商品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 如果单边贸易保护导致的降低本国商品价格指数的区位效应大于贸易 保护引起的提高价格指数的直接效应,那么单边贸易保护可以降低本 国价格总水平。
• 降价效应存在的条件是区位效应足够大。
贸易保护的区位效应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
• 贸易壁垒阻碍进口 • 本国产业扩大和外国产业
向本国转移
• 贸易壁垒提高进口品价格 • 提高国内产品要素价格,
进而提高国内商品价格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二)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2.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降价效应 • 在资本流动情况下,实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将提高其工业份额,
分 分工能够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国民 工 收入增加
绝对成本 假说
交 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而产生的分工是 换 由生产的绝对成本决定的。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学说
• 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分析区域分工和贸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第一,每个区域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或者
称之为优势。 第二,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每个区域都应该选择生产绝对成
第五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主要内容
• 本章主要论述了区域分工的基础和形式,考察了区域合作和区际贸易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结合要素流动及产业转移趋势,论证了区域一体 化的发展规律。
1 区际贸易与竞争
2 区域经济合作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
第一节 区际贸易与竞争
一、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理论
(一)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部门间分工与协作; 区际分工与协作。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部门 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三)区际分工因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而产生,但它又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四)苏联的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把马克思的区际分工思想 进一步发展成为区际劳动分工理论。
第三,由于该理论产生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故其 未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解释贸易现象。
三、区际资源竞争
(一)资源竞争新态势
• 旧的供需格局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在打破 旧格局建立新格局这一过程中,资源将越发得到重视。
(二)资源竞争新方式
• 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内,国际资源市场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
(三)要素禀赋理论
• 核心思想: 第一,各国或地区在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专门生产生产
要素相对丰富商品,少生产生产要素稀缺的商品,以发挥各自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优势。
第二,地域分工和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它 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
第三,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 (地区)能够更 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 结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
• 对于北部地区来讲,资本收益率提高,劳动收益率降低,总体收益;对 于南部地区来讲,资本的流入,通过改变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结构和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内劳动力和资本的收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四、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三)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
• 区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比较优势转化的必然结果。 • 首先,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不断转移已经丧失优势的产业,从收入分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 区际贸易与区际分工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前者强调 交换,后者注重生产。因此,区际贸易理论与区际分工理 论是融合在一起的。区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很多,其中影响 比较大的是如下几种学说或学派:
绝对成本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新贸易理论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学说
四、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一)区际产业竞争
• 假定:① 一国分为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其中,北部为经济发达地 区,南部为经济落后地区。北部地区参与地域分工的主要是资本密集 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南部地区参 与地域分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其中 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② 区域间不存在要素流动,即区域间要素禀 赋的变动,主要由区域内要素增长速度的差异所致。
的绝对优势,这样才能够使生产成本最低。第二个前提条件成为绝对成 本学说的不足。显然,根据斯密的观点,如果一个区域与别的区域相比 较,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区域 分工和贸易。这种认识却与现实的区域分工和贸易存在矛盾 。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学说
• 含义:比较成本学说依据 “优中选优,劣中选次劣”的思想,比较区 域之间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提出各区域要利用生产成本的相对有利 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开展区域贸易。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一)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3.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 • 当一个区域单独改变其市场开放度而其他区域不作反应时,所引发的是
单边贸易问题;当两个区域相互针对对方改变自身的市场开放度但不涉 及第三方时,所引发的是双边贸易问题,双边贸易问题中的两个区域政 府可能是贸易敌对的,也可能是合作、友善或互惠的;当市场开放度的 影响涉及超过两个区域时,所引发的就是多边贸易问题。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二)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3.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 • 现实中,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
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两个因素。如果国内市场规模很小,那么外国资 本不会进入,进口替代政策无效。当一国的某些工业部门与国外相比 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时,如果该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对这些部门提 供单边贸易保护,最后也将归于失败。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 含义:要素禀赋理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H—O理论), 又称要素比例学说。
• 提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有关论点,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学说,而后人们 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配上能促使落后地区劳动力收益所占比重提高;其次,产业转移过程 将推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 资本的区际转移有望缩小区域差异,而劳动力的区际转移却有可能拉 大区域差异。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际贸易与工业化
(一)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1.市场分割与统一 • 区域及其边界的存在使得整个世界的市场实际上处于被分割的,任何所
• 基本观点: (1)贸易并不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而发生,规模收益递增也促使贸
易的发生; (2)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产业内贸易; (3)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在各国
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异产品之间的 “产 业内”贸易;
(4)新贸易理论还考察了技术变动,它将技术变动分为两种:一种 是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 “技术外溢”而获得的,称为 “干中学”; 另一种是技术革新,通过研发而获得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 一种互动关系。
本最低的商品,然后彼此通过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就形成了区域分工 。 第三,区域分工所产生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区域而言降低了生
产成本,更有效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区域整体而言,资源 配置的整体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一、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学说
• 区域分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 第一,区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 第二,每个区域与别的区域相比,必须具有在某种商品生产条件上
服装、家具、皮革、编织等产业比较有利;资本丰富的地区,发展资 金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冶金、石化、重型机械、航空航天等比较 有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煤炭工业、森林 工业、畜牧业等比较有利。
二、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它修正了新古典理论中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基 本假设,为现实世界的贸易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 含义:绝对成本学说从区域之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区域分工是 如何发生的,以及区域之间应该怎样开展分工才能对双方都有利。
• 提出:斯密在 《国富论》中首次提出该学说。斯密认为,分工能够促 进生产效率提高和国民收入增加。因此,分工对于参与各方都是有利 的。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而产生的分工是由生产的绝对成本决定的。
(三)资源安全策略
• 为了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加强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度,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
(四)中国资源贸易新战略
• 作为一个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对全球资源安全体系的影响越来 越大。立足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替代是确保我国资源安全的 根本点,参与全球资源分工并获取稳定的资源来源是保证我国资源安 全的着力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