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三-
————————————————————————————————作者:————————————————————————————————日期:
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
单项选择题 •
多项选择题 •
判断题 • 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 ( )于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了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
A. 廖什
B . 艾萨德
C. 杜能 D.
俄林
满分:2 分
2.
核心区是指人均G DP 的标准化值( )。
A. 大于0.5
B. 小于0.5
C. 等于0.5
D. 大于0.3
满分:2 分
3.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 气体能源
D. 电力
满分:2 分
4.
( )是我国交通运输的第二主体。
A.铁路
B. 公路
C.高速公路
D. 航空
满分:2分
5.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满分:2 分
6.(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艾萨德
满分:2 分
7. 努力发展( )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电力
D.核电
满分:2 分
8.
(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水力
B. 石油
C.电力
D.煤炭
满分:2 分
9.
( )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法国
满分:2 分
10.
1825年( )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 日本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
均不得分)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
A. 安全
B.快速
C.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满分:4分
2.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结合即( )相结合。
A.
生产专业化
B.
生产自动化
C.
综合发展
D.
生产规模化
E.
生产先进化
满分:4 分
3.
基础设施包括()。
A. 经济基础设施
B. 社会基础设施
C.
政治基础设施
D. 文化基础设施
E.
电力基础设施
满分:4 分
4.
基础产业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
A. 矿业
B. 工业
C. 采掘业
D. 原材料工业
E.产业
满分:4分
5.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即( )。
A. 中心型
B. 单一型
C. 双中心型
D. 网络型
E.
顺序—规模分布型
满分:4 分
6. 电力成为二次能源包括( )。
A.火电
B. 水电
C. 核电
D. 其他电能
E. 水运
满分:4 分
7.
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有:( )。
A. 多样性
B. 关联性
C.整体性
D. 层次性
E. 单一性
满分:4 分
8.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
A. 克里斯塔勒
B.廖什
C.艾萨德
D. 杜能
E.
韦伯
满分:4 分
9.
()是反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层面。
A. 核心区
B.经济区
C. 外围区
D. 农业区
E. 工业区
满分:4 分
10.
邹家华提出的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
A.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 东南沿海地区
E. 环渤海地区
满分:4 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 分。
判断正误)
1. 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第二主体。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努力发展核电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艾萨德于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了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
规模的影响。
A.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万亿元。
A. 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 艾萨德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书中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作了补充。
A. 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 我们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重心所在的位置。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
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
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20分。
判断正误)
1. 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第二主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 努力发展核电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艾萨德于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了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万亿元。
A. 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7. 艾萨德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书中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作了补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 我们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重心所在的位置。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
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A.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20 分。
)
1.
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区域性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
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区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需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介,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四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发济发展的脉搏。
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流水平,能够准确撑握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