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
”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
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
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
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
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
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
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
胆病者⋯⋯取阳陵泉。
”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
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
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
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
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
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宁心安神。
本病例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所引起, 用肾经原穴太溪、肝经原穴太冲、涌泉滋阴降火, 宁心安神; 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 百会可清头目宁神志。
例2: 陈某某, 22岁, 学生。
鼻出血淋漓不止, 色深量多, 用药棉填塞止血效果不明显。
灸上星、合谷穴, 半分钟左右血止, 近期内未再复发。
《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神应经》均记载了灸上星可治鼻出血。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有引火归原之功。
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它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是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的主要代表穴位之一。
原穴乃五脏之原,这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本意。
且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
《灵枢·本输》篇中虽提到六腑原穴,但未论及这六原穴与六腑的关系及其治疗作用。
历代文献中也少有记载。
六腑原穴不仅在反映六腑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上的报道很少,而且有关的实验研究也印证了腑的原穴与相应之腑间,同本经其它腧穴相比没有密切的相关特异性。
就六腑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
因此,原穴当为五脏之代表穴,以治疗五脏之疾为主;下合穴为六腑之代表穴,以治疗六腑之疾为主,而六腑原穴作用就有待商榷。
三、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2.定性及定位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
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
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甴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
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
属慢性病。
2.判断病人的性格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迚而影响人格。
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 1 ]都论述这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
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四、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1、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
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
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 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
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
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
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3、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觃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 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
如:上午卯(5 —7) 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
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
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
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
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觃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