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B案)
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烧杯下面放一块小小的薄木块,并向木块上放少量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探究
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并观察记录: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归纳整理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降低吸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