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住建厅关于防灾避险绿地方面的编制说明

山西省住建厅关于防灾避险绿地方面的编制说明

山西省住建厅关于防灾避险绿地方面的编制说明(摘录):
一、人均避险绿地面积
除了避险绿地外,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人防工程、空地等都是避难场所。

一般地,防灾避险绿地用地面积应占到城市总避难用地面积的40%以上。

人均避险绿地面积指标要求与计算详见四(一)。

二、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包括适应城市发展、与人口分布相适应、各类避险场所的统筹、均衡与通达性、安全性、功能综合性、原有绿地改造等。

三、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阐述防灾避险绿地由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组成,避险绿地又包括紧急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防灾公园。

解释其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绿地类别,说明规划要求与规划结构形式等。

四、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一)避险绿地规划
1.避险绿地
(1)基本要求
(2)规划要点
a.公园绿地与附属绿地是防灾避险的主要绿地类型,当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时,防灾公园或临时避难绿地可以布置在其它绿地内。

b.公园绿地作为避险绿地时,规划应注重“平灾结合”。

在选址(总体布局)、规模、服务半径等方面都应考虑防灾避险功能要求,即可新规划也可改造现有公园绿地。

从规模方面看,针对全省目前绿地实际状况,紧急避险绿地一般不小于0.1公顷(以1公顷左右为宜);临时避险绿地一般不小于0.2公顷(以10---50公顷为宜);防灾公园应大于50公顷。

考虑到公园绿地的综合功能,以及园内水面、坡地、灌木林等不能避险,一般可将水面减去后,新建
或原有公园绿地改造后,均可按总面积的60%统计为避险绿地。

c.公共设施、居住等其它七类附属绿地应当有20%左右可以作为紧急避险绿地,前提是周围建构筑物为抗震防震、防火耐火的材料和结构;不在建筑倒塌范围之内,面积不小于0.1公顷。

d.列表统计防灾避险绿地总面积,按城市人口计算人均防灾避险绿地面积。

按各级防灾避险绿地总面积分别算出对应的人口容量。

2.隔离缓冲绿带规划
明确需要设置隔离缓冲绿带的位置、宽度、种植要求等,主要目的是减少次生灾害发生或蔓延——属防护绿地类别。

3.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包括避难通道与救灾通道二个概念。

前者是指灾害发生时居民到避灾场所的道路,应规划一定的绿带,并要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使居民能够方便到达避难场所;后者是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道路,应规划10—30米的绿化带,保证救灾道路畅通。

四、避险公园绿地设计导则
1.选址要求地形相对平坦
2.设市城市中心城区至少应有一个不小于50公顷的防灾公园,并应有直升机停机坪。

一般县城应同样设置
3.功能分区应当考虑平灾结合或功能转换
4.测算容量即算出有效避险绿地面积,按防灾避险等级计算容纳人数
5.道路与铺装方面,主路应较宽,且无障碍化等
6.建筑物应抗震防火、能设应急指挥中心、储存应急物资等
7.种植应以落叶乔木为主,选择抗火性强植物,减少含油脂多的常绿树
8.防灾避险设施配备是重要的内容——主要有
⑴情报设施(灾时通信、广播、标示)
⑵水设施(灾时用水井、封闭式储水池)
⑶能源与照明设施(备用电源与太阳能)
⑷应急医疗救护
⑸灾后用厕所、垃圾收集站
⑹救灾物质储备库等。

图则要求:
1、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图;
2、避险绿地分类规划图
包括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图等。

可将每块绿地具有防灾避险的面积、设施等用框图形式标注
(参见灵石县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