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前言 (3)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 (6)第二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第三节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2)第四节市域防洪规划 (13)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5)第七节核心城市圈规划 (17)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20)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1)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 (22)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22)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4)第三节居住用地布局 (25)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26)第五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6)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一节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第二节停车设施规划 (29)第三节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规划 (31)第八章园林绿地及景观风貌规划 (32)第一节园林绿地规划 (32)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4)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5)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5)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7)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0)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42)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43)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5)第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6)第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48)第一节消防规划 (48)第二节人防规划 (49)第三节防洪规划 (50)第四节抗震规划 (51)第十三章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规划 (53)第十四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5)第十五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5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措施 (58)第十七章附则 (59)前言潍坊市位于半岛中部,东邻、,西连、东营,南接、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现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六市和临朐、昌乐两县,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2万人。

潍坊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1993年由同济大学和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1995年省政府以鲁政字[1995]119号文批复实施的。

实施以来,在调控城市发展、指导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潍坊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规划实施时间已经较长,城市区划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之快,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测,现行规划已明显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

同时,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全面开始修编,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与之协调和衔接。

为此,潍坊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的要求,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重新修编潍坊市总体规划。

获得建设部批准后(建设部建规函[2005]31号文),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六家单位组成项目组联合编制新一版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资深教授陶松龄领衔主持。

规划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行业联动、专家领衔指导、社会公众参与、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进行,旨在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定位做出合理判断,对未来的发展确定方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机建构,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现代化城市。

本次规划自2005年3月初启动,经过市府相关部门参与研究,向市民公示、征询意见,举行专家研讨会、征询专家建议,并先后向市五大班子汇报、省建设厅审查、建设部技术审查。

根据历次会议、审查的意见和建议,几经修改,于2006年4月完成规划成果,6月22日市人大第14届21次会议审议通过,7月18日上报省人民政府,11月17日通过省政府的行政审查。

现已经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如无不当,申请转报国务院审批。

潍坊市人民政府 2006年12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潍坊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指导城市资源合理配置、有序开发、科学建设,特编制《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潍坊市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在潍坊市城市规划区进行规划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5)1995版《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6)国家及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7)建设部及省建设厅有关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规定和要求;(8)潍坊市城市建设的现状实际情况。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到2050年前后。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第五条规划区围(1)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行政辖区。

(2)滨海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大家洼街办行政辖区。

(3)峡山水库及潍河周边控制区:从北港汜村至峡山水库,潍河东堤向东控制至安黄路;峡山水库附堤中心向外控制1000米,向南至高密前辅村行政界。

(4)城市供气气源地规划区:—输气管线、中石油沧—淄输气管线输气干管潍坊行政辖区两侧各50米以的地域;朱店振兴焦化厂煤气气源基地、港华第一储配站及周围1000米以的地域。

朱店至市区输气干管两侧各50米以的地域。

潍坊市城市规划区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第六条城市发展战略接轨战略。

潍坊市要充分协调好与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关系,主动接受的辐射,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

同时,积极配合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开发。

极化战略。

突出发展城市个性,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定位和特定职能,提高综合竞争力;极化优势产业的规模,提高效益,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优化战略。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城市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创建合理的城市形态,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人才战略。

注重人才体制的改革,实施最有效的人才战略。

第七条城市发展目标潍坊是风筝的故乡、开放的城市,是半岛城市群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

规划期潍坊城市建设目标是:建设世界风筝都,扩大城市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风筝这一独特的文化优势,将风筝品牌的塑造、产品的开发、文化的传播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推广,成为拉动城市经济、活跃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平台。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力控制市域空间发展,有效改善中心城市面貌,提供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保障安全的水源和集约的土地使用。

第八条经济发展目标(1)近期(从2006到2010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到11%,到2010年GDP总量可达到2330亿元规模,全市三产比例为10:58:32。

中心城市GDP年均增速实现13%,到2010年GDP总规模达到683亿元,占全市比重上升到30%,市区三产比例为7:58:35。

(2)远期(2010到2020年):远期全市GDP年均增速为9%,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5520亿元规模,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8:52:40。

中心城市GDP到远期年均增速10%,到2020年中心城市GDP规模达到177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2%,市区三次产业结构为4:46:50。

第九条社会发展目标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统筹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制定社会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保障人民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条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m2,城镇污水处理率75%,城镇废气处理率90%,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9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到2020年,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 m2,城镇污水处理率90%,城镇废气处理率100%,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100%,实现国家生态市建设目标,成为生态园林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一条城镇空间结构潍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主五副两翼”的格局。

“一主”指潍坊中心城市;“五副”指依托便捷的交通线构筑的半小时交通圈中五个副中心城市,包括寿光、昌乐、安丘、昌邑及滨海新城(由滨海经济开发区、央子镇滨海项目区组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圈;“两翼”指以高密和诸城为主组成的东南部经济区和以青州、临朐为主组成的西部经济区。

第十二条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为:中心城市(1个)——次级中心城市(9个)——中心镇(29个)——一般镇的四级结构(见表3-1)。

根据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中小城市,优化中心镇布局,控制一般建制镇发展并逐步减少一般镇的指导思想,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副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体系。

在基层推行迁村并点,使行政村规模达到或大于3000人的标准。

表3-1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2020年)表3-2 Ⅰ、Ⅱ级城镇规模一览表第十三条城镇职能结构市域城镇分为七大职能类型:综合型、工贸型、工业型、工矿型、港口交通型、旅游及集贸型。

(见表3-3)表3-3 城镇体系职能一览表第十四条各时期城镇发展的重点近期(2006~2010年):(1)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滨海新城,力争尽快把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同时充分利用北部沿海的建设用地,迅速发展海洋化工和重化工,短期崛起一座新兴的“滨海城市”,成为全市经济新的隆起带,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2)积极带动市域西部和东南部,立足各自的区位优势,接外连,积极寻求发展。

近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由点状分散结构逐步向轴圈结构演进。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加强,次中心城市各自完善,各中心镇得到迅速发展。

远期(2011~2020年):中心城市及次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规模和经济有相当大的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迁村并点,中心镇和一般镇成为农村城镇化转移的主要节点,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

远期城镇体系由轴圈结构向网络化结构演进,逐步打造半小时核心城市圈,形成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广大的中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城乡协调发展、高度现代化、地域发展较为均衡的体系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