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第五章总体布局 (4)第六章建设用地规划 (8)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5)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19)第九章空间景观规划 (22)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4 第十一章旅游规划.. (29)第十二章岸线利用规划 (30)第十三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1)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45)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49)第十六章分期建设和发展时序 (55)第十七章远景发展构想 (57)第十八章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 (57)第十九章附则 (59)附表 (59)第一章总则*第 1 条修编目的*本《文本*图集》中带有下划线的条款为强制性规划内容。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韶关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促进韶关市社会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韶关市区总体规划(1995-2015)》(以下简称本规划)进行修编。
1第 2 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7年修正)《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韶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韶关市区总体规划(1995-2015)》韶关市人民政府《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第 3 条指导思想科学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实现区域与城市共同进步的基本前提。
社会和谐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固有宗旨和根本动力。
在面对城市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各部分之间有等级差距拉大、矛盾深化的发展趋势时,这也理所当要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加以重申。
可持续发展原则——韶关的丰富资源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韶关的后来者留下发展的可能性是今日韶关人必须承担的使命。
保护环境、生态优先的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山水风光是韶关发展的天赋支撑平台,保护好青山碧水是增强韶关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第 4 条规划范围为了使城市规划能着眼全局,对韶关市区发展建设进行整体协调,有效调控,特将韶关市区(含浈江、武江、曲江三区)行政区范围以及桂头机场相关地域划定为本次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2856km2。
桂头机场相关地域指桂头机场用地及桂头机场与韶关市区连接道路沿线100m宽度范围内用地。
城市规划区准确范围界线参见相关图纸。
同时,根据韶关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参照基础行政界线划定市区范围内约1150km2地域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第 5 条规划重点5-1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
5-2确定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和发展时序。
第 2 页共62 页5-3为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提供空间规划保障。
5-4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的空间效益。
5-5空间建设和保护的法定化。
第 6 条地域名词界定市区:韶关市下辖浈江、武江、曲江三区的行政管辖范围。
中心城区:在规划区范围内,规划期内集中成片发展达较大规模的全部城市建设区,包括主城区和各城市组团。
主城区:与两个新(西联)、老(小岛)城市中心区集中连片发展的城区范围,包括北面的五里亭、十里亭片区,不包括向东越过京广线的韶大组团。
第7 条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第二章城镇体系规划参见《韶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已单独编制并报批)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第8 条城市发展战略8-1 实施区域中心地位提升战略,强化城市的区域中心功能,带动区域发展。
8-2 实施产业集聚与创新战略,通过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
8-3 实施城市魅力营造战略,注重城市特色形象的树立,延续传承多样化发展的文化特色,不断提高韶关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8-4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建设山、水、城相宜相生的和谐环境。
第9 条城市发展目标把“粤北中心、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山水名城、和谐韶关”作为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强化韶关在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完善城市的区域中心服务功能。
第 3 页共62 页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10 条城市性质粤北和粤湘赣边界地区的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区域交通、物流和旅游服务的中心;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11 条城市规模至2020年规划期末,规划韶关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30.0km2。
城市规模列表人口(万人)建设用地(km2)人均建设用地(m2/人)现状72.5 78.3 108规划130 130.0 100第五章总体布局第12 条城市发展方向以西南向为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南向和东向为城市次重点发展方向;北向为城市协调和控制发展方向。
第13 条城市布局结构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五组团。
由小岛和西联组合构成含芙蓉山绿心的城市未来主城区,曲江、韶大、白土、龙归、茨姑塘五个组团围绕主城区扇形展开。
13-1主城区主城区是包含行政中心、商贸中心、客运枢纽等功能的综合组团,城市人口85万人,建设用地77km2。
构建新、老双核集成的中心主城区,对外是区域客运交通枢纽,对内是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成为韶关中心城区服务最完善的综合组团。
13-2曲江组团曲江组团是包含旅游服务、货运枢纽、产业基地等功能的综合组团,城市人口22万人,建设用地24 km2。
在坚持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促进以韶钢为龙头的重型产业集聚,着力发展大南华旅游区。
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为重点,建设副中心级的曲江组团。
13-3韶大组团韶大组团是包含教育基地、物流基地等功能的综合组团,城市人口12万人,建设用地11 km2。
以教育基地和物流基地双重目标为发展重点,建设城市文化副中第 4 页共62 页心。
加快加强该组团重要地段的用地规划控制。
重点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服务。
13-4龙归组团龙归组团是包含物流基地等功能的产业组团,城市人口6万人、建设用地7 km2。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产业和物流业,成为韶关发展的新增长点,配合西联新区、白土组团等拉动韶关城市重心的南移。
13-5茨姑塘组团茨菇塘组团是产业组团,城市人口2万人、建设用地6 km2。
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优越性,有选择地吸纳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转移的低污染、低水耗、大运量加工产业,注重相关关联产业的集聚,形成相对独立、产业链完善的加工工业园区。
规划开发要重视丹霞山景区的保护要求。
13-6白土组团白土组团是产业组团,城市人口3万人,建设用地5 km2。
以产业组团建设为重点,加强组团与其他各城区的交通联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设施,通过建立规划开发控制体系引导和促进组团发展。
第14 条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控制14-1 规划将“一心五组团”划分为总共十三个分区单位进行开发强度控制,分别是主城区内的小岛、岛北、西联、西河、东河、十里亭、沐溪、韶南八个分区单位和曲江、韶大、龙归、茨姑塘、白土五个组团分区单位。
14-2 规划主要针对分区综合强度以及居住用地、商业办公用地、工业用地三种类型土地开发提出控制要求。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指标参照居住用地实施,文化娱乐用地指标参照商业办公用地实施,仓储用地指标参照工业用地实施。
规划对绿地、体育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不进行分区级开发控制要求,由下位规划实施规划控制。
14-3 同一分区内,公共服务中心、交通重要节点、大型绿地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适度递增;历史风貌保护区、景观视廊控制区、安全控制区范围内以及生态保护用地周边强度适度递减。
第15 条主城区开发控制要求主城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为1.2,人口容量为85万人。
15-1小岛分区小岛分区是主要城市商业中心区,规划以人口疏散为主,人口主要迁移方向为岛北、西联分区。
分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2.5、平均建筑高度第 5 页共62 页30m、人口容量为3万人。
重点控制三江沿岸、帽峰山周边、中山公园周边、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控制帽峰山、中心公园相关重要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小岛分区原则上不新增居住用地,现状居住用地改造结合功能更替进行。
小岛分区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2.5,建筑基准高度30m。
15-2岛北分区岛北分区是小岛居住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延伸。
分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0.9、平均建筑高度10m、建筑密度25%、人口容量为5.5万人。
重点控制黄岗山周边、浈江沿岸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岛北分区居住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0.8,建筑基准高度10m,基准建筑密度25%。
岛北分区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0.8,建筑基准高度10m。
15-3西联分区西联分区是城市未来新中心,是展现中心城市特征的主要场所。
分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 1.4、平均建筑高度20-25m、建筑密度25%、人口容量为23.5万人。
重点控制北江沿岸、芙蓉山周边、武广客运站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控制芙蓉山相关重要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西联分区居住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1.2,建筑基准高度20m,基准建筑密度25%。
西联分区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2.0,建筑基准高度25m。
15-4西河分区西河分区是现状城区规模最大的居住分区,未来发展以填充和完善为主。
分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1.1、平均建筑高度15-20m、建筑密度25%、人口容量为23万人。
重点控制两江沿岸、沙湖公园周边、芙蓉山与城区衔接处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控制芙蓉山相关重要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西河分区居住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1.0,建筑基准高度15m,基准建筑密度25%。
西河分区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1.5,建筑基准高度20m。
15-5东河分区东河分区综合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为:平均容积率1.0、平均建筑高度10-30m、平均建筑密度30%、人口容量为15万人。
重点控制韶关火车站周边、京广线沿线、莲花山与城区衔接处等的开发强度,控制莲花山相关重要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东河分区居住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1.2,建筑基准高度20m,基准建筑密度30%。
东河分区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基准容积率2.0,建筑基准高度30m。
东河分区工业用地以韶冶为主,兼有临近京广线的部分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