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驱动因素分析马泓(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已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华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主力,这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有着必然联系。
通过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华实施反倾销调查的驱动因素,为我国构建应对反倾销预警机制及其积极应诉提供参考。
[关键词]反倾销;发展中国家;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7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15-02作者简介:马泓(1969-),女,辽宁沈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
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其中对外贸易的贡献举足轻重。
三十多年来中国外贸进出口额不断攀升,2011年高达36420.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喜人形势的背后我国面临的贸易战也愈演愈烈。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1年前10个月就遭遇19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101起,涉案金额约116.8亿美元。
1990年以前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诉讼主要来自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大幅度上升,已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力。
1995—2011年上半年,中国共遭受772起反倾销调查,排名前10位的发起国中,发达国家(地区)有3个,分别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共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227起,占全球对华反倾销案件总数的29.4%;发展中国家7个,分别是印度(135起)、阿根廷(83起)、土耳其(56起)、巴西(48起)、南非(32起)、墨西哥(28起)和韩国(24起),占案件总数的52.6%。
在这种形势下,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特点,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构建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二、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驱动因素(一)竞争性因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国泰民安,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发展中国家的这个愿望尤为迫切。
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印度的经济发展也很迅速,但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仍处在经济困境之中。
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利益冲突必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而反倾销是发展中国家最常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978年中国GDP 总量为268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5位;2005年上升至世界第4位;2010年中国GDP 达到58786亿美元,占世界GDP 总量的9.5%,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 比2010年增长9.2%,高达7497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货物贸易规模也屡创新高。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居世界第29位;2010年货物贸易额达到2972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7%,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比2010年增长22.5%,达36420亿美元。
中国经济年均增幅达11.2%,远高于3.5%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才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或拉美金融危机等磨难,又遭受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国民经济屡受重创。
为减少外来产品对本国产业的冲击,实施贸易保护就成为必然选择。
(二)产业保护因素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使其幼稚工业在国家保护下逐渐成熟,最终能够与国外竞争者相匹敌。
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弱小产业或多或少会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性措施。
如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52.3%发生在化工和石化产业,原因是这些产业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兼具资本密集型和规模经济等特征,印度政府自然会给予很强的保护。
(三)贸易环境因素WTO 《反倾销协议》对成员国利用反倾销调查实施贸易救济的条件有明确规定:1.倾销事实存在;2.倾销对本国同类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实质损害,或形成实质损害的威胁;3.倾销与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51马泓: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驱动因素分析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贸易立法不完善,使得在实际实施反倾销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歧视性。
对于倾销事实的确定是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首要条件之一,根据WTO 规定,确定倾销的存在,需要将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在此方面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资料显示,在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中方胜诉的理由均为未造成产业的实质损害或损害与倾销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只要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就能阻挡中国产品的冲击,保护国内市场,因此每当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就发起反倾销调查,随意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行业和产品。
如墨西哥在1993年对华反倾销调查就涉及到10大类,4000多种产品,占中国对墨西哥出口产品的75%,并违反了关贸总协定第10条第1款有关“足够证据”的规定和墨西哥本国1988年反倾销法第15条有关“通知”等规定。
(四)发展中国家效仿发达国家WTO 反倾销规则为其成员提供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一规则却常常被滥用。
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利用这一规则对中国发起反倾销。
在“榜样”的带动下,以印度为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发达国家对中国发起不同程度的反倾销调查。
1994年1月7日,印度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此后数量一路上升,并取代美国、欧盟,坐上对华反倾销头把交椅。
反倾销更是墨西哥和南非实施贸易救济的常用手段。
(五)中国企业自身存在问题随着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逐渐开始开辟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市场,但市场开拓刚见成效,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就接踵而至,企业竞相压价,产品大量涌进发展中国家,引起当地生产企业的恐慌,要求其政府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
此外,在新兴市场中,拉美国家多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相比于欧美市场使用英语,语言障碍加大,国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远不如传统的欧美市场那么熟悉,应对贸易救济的经验相对较少,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时很难胜诉或者干脆不应诉,这在客观上也鼓励了进口国对华实施反倾销调查的“积极性”。
三、结论发展中国家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与其自身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我国企业在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时所必须考虑的。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应加强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的贸易救济合作机制,实现双赢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1]刘爱东,梁洁.1995年 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2]王啸松,谢申祥.中国究竟为何遭遇反倾销[J ].管理世界,2009(12).[3]闫克远,王爽,张曙霄.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研究[J ].经济学家,2011(10).[4]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于永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乔虹)(上接第10页)作,缓和中越关系的紧张局面,促进中越及周边邻近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中国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既具有战略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三、总结通过云南“桥头堡”战略,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承接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使云南成为生产与流通、产业与市场、经济与文化、贸易与服务等一体化的重要枢纽地区,不仅能够推动云南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辐射中国周边国家,使得这种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需求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1]杨杰.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的桥头堡的思考[J ].保山学院学报,2010,29(6).[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11-04-20.[3]李丽莎.云南省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 ].商业经济,2011(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11-02-28.[5]肖朝霞.基于桥头堡战略的云南边境地区与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分析———以保山市为例[J ].商业经济,2011(8).[6]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11-04-20.[7]金灿荣,董春玲.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J ].当代世界,2009(9).[8]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9]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10]成汉平.越南:争夺南海最嚣张[J ].世界知识,2011(22).[11]陈刚,程敏,李继云.中国云南和越南西北边境四省合作发展机制研究[J ].经济师,2011(3).[12]陈洪堤,徐开荣,谭琼华.云南与越南农业科技合作现状与评价[J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1).(责任编辑:乔虹)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