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信息系统实习1

土地信息系统实习1

实习内容1:空间分析(ArcGIS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GIS 软件的基本分析功能。

本次实验的软件采用ArcMap 9.3,它是是美国ESRI (环境系统研究所)的ArcGIS 产品,是桌面地理信息系统的代表。

通过本次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ArcGIS 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

2)掌握ArcGIS 的坐标系基础与投影变换、缓冲区分析、图形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地表分析,矢栅数据转换、最优路径分析功能。

二.实验数据1)坐标系基础与投影变换: (1)坐标系统\google map.jpg (2)坐标系统\google map.map 2)缓冲区分析数据: (1)缓冲区分析\居民点.shp (2)缓冲区分析\铁路.shp (3)缓冲区分析\铁路_old.shp 3)空间插值及地表分析数据: (1)空间插值及地表分析\高程点.shp (2)空间插值及地表分析\等高线.shp 4)矢栅数据的相互转换数据: 1)矢栅数据的相互转换\地区界.shp三.参考资料《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四.实验内容ArcMap10.0主窗口展示窗口显示工具主菜单 数据显示工具工具箱内容显示表版面视图数据视图1)坐标系基础与投影变换(1)两个坐标系统说明分为地理坐标系统和投影坐标系统(图1)图1(2)使用Catalog定义坐标①加载google map.jpg。

②Catalog右键单击属性编辑坐标系,选择“Projection coordinate systems”→“UTM”→“WGS 1984”→“Northern Hemisphere”,该地区为北京市昌平区某一块区域,选择WGS 1984 UTM 39N,单击确认键,完成初步定义。

(图2)图2③栅格数据属性表坐标定义完成。

(图3)图3(3)使用Arc Toolbox定义坐标①加载google map.jpg。

②右键点击影像选择属性命令,在Layer Properties对话框中单击source查看坐标信息;该影像没有定义坐标信息。

(图4)图4③单击“Arc 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Raster”→“Define Proje ction”,打开Define Projection 对话框,选择google map.jpg,定义投影坐标。

选择Projection coordinate systems→UTM→WGS 1984,选择WGS 1984 UTM 39N,单击确认键,完成初步定义。

(图5)图5④查看属性对话框中的坐标信息,此时显示已定义好投影坐标信息。

2)缓冲区分析(1)加载数据层点击“Add Data”,将居民点和铁路数据加载进来。

(图6)图6(2)加载缓冲区工具选择Tools菜单下的customize命令,进入command标签,在categorie,选中Tools,然后在右边选中buffer wizard,并将其拖到工具栏上的空处,将出现缓冲图标。

(3)生成居民点的缓冲区(图7)图7①对图层单位进行定义设置方法为在图层管理框中右键单击layers,由属性表进入通用,设置单位为meters。

(图8)图8②点击缓冲图标,由居民点.shp产生缓冲半径为1000米的5级缓冲区。

(图9)图9③得到缓冲区(图10)图103)矢量数据叠置分析(1)加载居民点数据、铁路数据,对铁路数据作半径为100米的缓冲区分析,结果如下(图11)图11(2)利用叠加分析求距离铁路100m以内的居民点。

点击工具栏中的“ArcToolbox”→“Analysis Tools”→“Overlay”→“Intersect”。

加入数据“居民点”和上步做好的铁路100米内缓冲区,求出相交部分。

(图12)图12(3)右键点击要显示属性的图层,通过属性表使图层标签显示。

(图13)图13(4)得到结果如下(图14)图14十里铺公社和雀各庄在100米范围内,需要搬迁。

4)空间插值及地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先将3D Analyst扩展模块加载到工具栏中,在工具栏的空白处单击右键,勾选3D Analyst和Spatial Analyst。

(1)设置分析环境通过3D空间分析模块中的Option选项的设置,可以指定新的所有分析结果的默认存放位置。

(图15)图15(2)由高程点进行spline函数插值生成DEM①加载“高程点”文件(图16)图16②点击“interpolate to raster”→“spline”方法(样条函数插值),进行参数设置(图17)图17③得到插值后的结果(图18)图18(3)由高程点进行Kriging函数插值生成DEM(图19)图19①加载“高程点”文件②点击“interpolate to raster”→“Kriging”方法,进行参数设置(图20)图20③得到插值后的结果(图21)图21(4)对上述两种方法插值结果进行比较,Spline函数Z 值字段采用的是ELEV,而Kriging采用的是AREA,两者各个颜色所对应的高程值范围有所不同,图斑面积不完全一样。

(5)土石方计算第一种方法:①点击“3D Analyst”→“Suferface Analysis”→“Cut/Fill”(图22)图22②根据选择施工前后的DEM栅格数据,Spline数据作为施工前的,Kriging数据作为施工后的,生成填挖数据层。

(图23)图23第二种方法由“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Area and Volume”得到结果(图24)图24(6)由点、线数据生成TIN转为栅格DEM①添加并激活高程点和等高线图层,打开3D Analyst工具条:点击“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在对话框中选中“高程点”、“等高线”,其它参数默认。

(图25)图25②点击3D Analyst菜单下“convert Tin to raster”,生成DEM。

(图26)图26③右击生成的DEM文件,选择properties,通过Symbology选项卡,进行设置,结果如图(图27)图27(7)坡度分析①点击“spatial analyst”→“surface analysis”→“slope”,选择上述差值生成的DEM结果栅格数据,结果如下(图28)图28②点击“spatial analyst“→”Reclassify“,对生成的坡度进行分级显示。

(图29)图29重分类结果为(图30)图30(8)专题图制作与出图①图名的设置单击Insert下拉菜单中的Title命令,在Enter Map Title矩形框中输入“2014年丰各庄村坡度分析专题图”。

在单击了图名矩形框之后,通过绘图工具条上的相关工具调整图名的字体、大小等参数。

(图31)图31在ArcMap窗口菜单条上,单击Insert下的Legend打开属性表,选择MapLayers 列表中的数据层,使用右向箭头将Reclass(坡度级别)添加到Legend Items 中;单击下一步至完成,其他属性保持默认。

右键单击图例,选择Properties 命令,在Lengend Properties对话框中修改Columns为5。

(图32)图32③比例尺的设置在Insert下拉菜单上单击Scale Bar命令,在比例尺符号类型窗口选择比例尺符号:A1ternating Scale Bar1,在Properties命令中修改Division Units 的属性为Millimeters,确定后完成初步比例尺设置(图33)图33在ArcMap窗口主菜单条上,单击 Insert 下的 North Arrow 命令,打开North Arrow Selector 对话框;选择ESRI North 3,也可以选择其他指北针,单击 OK 按钮,关闭 North Arrow selector 对话框,完成指北针放置。

移动指北针到合适的位置,调整指北针大小直到满意为止。

(图34)图34⑤图例的设置在ArcMap窗口主菜单条上,单击 Insert 下的 Neatline 命令,单击Border 选项中右上角属性表,选择Double Nautical Dash,修改Properties属性表中的图廓线大小。

单击 OK 按钮,关闭 Neatline 对话框,完成图例的设置。

(图35)图35出图时在ArcMap窗口主菜单条上,单击 File 下的 Export Map 命令,修改名称和属性,单击保存即可。

最终结果图如下(图36)图36(9)栅格数据选取分析在“spatial analyst”→“raster calculator”,从上面坡度分析后生成的数据中选取出坡度大于25度的部分。

(图37)图37得到结果如图(图38)图385)矢量栅格数据互相转换(1)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①加载“地区界”后,“Arc Toolbox”→“Conversion Tools”→“To Raster”→“Feature to Raster”,弹出如下窗体(图39)图39②输入图层选择“地区界”,Value Field选择“XZQDM”,点击OK。

(图40)图40(2)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选择待转换的栅格图层:前面重分类的坡度等级图。

按照“Conversion Tools”→“From Raster”→“Raster to Polygon”,得到结果如下(图41)图416)面插值(1)加载数据(图42)图42(2)用地区界识别(Identify)坡度等级图图43(3)结果如下(图44)图44(4)在识别结果的属性表里新建字段Area2,字段的类型为双精度(double),计算各图斑面积。

(图45)图45(5)新建字段PDDJ计算出各图斑面积占所属地区面积的比值,乘以该图斑坡度等级。

(图46)图46(6)点击“Arc 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Generalization”→“dissolve”。

用XZQDM字段融合(Dissolve)识别结果,对PDDJ求和,获得三个地区的平均坡度等级。

(图47)图47(7)得到结果为(图48)图48五.实验问题1.Identity与Intersect的区别? Union与Update的区别?答:1)Identity:此工具的作用是将identity features的属性追加到input features与identity features相交部分的属性中。

结果文件的属性表根据join attributes选项的不同而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