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进城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学科知识(60 分)一、填空题(20 分,每题 2 分)1.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2.“问题解决”的教学要增强学生与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乘法口诀有和两种,小学教材一般用后者,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4.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教学,以往《大纲》强调利用解方程,现在《课标》提出利用解方程。
5.在“上、下、前、后、左、右”中,和是以地球表面为参照物。
6.小学阶段所学的统计图主要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如果要表示连续量的变化,一般用统计图。
7.在抛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的实验中,统计出正面向上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 50.36%,这里的 50.36%叫做“正面向上”这个事件发生的,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发现它在 0.5 左右摆动,这个 0.5 叫做“正面向上”这个事件发生的。
8.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古代叫做。
9.《墨经》中提到“一中,同长也”,小学教材中符合这一特征的图形有(写两种)。
10.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3cm、4cm、5cm。
一刀把这个长方体切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切面是一个长方形。
切面最大是 c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10 分,每题 2 分)1.小数乘法教学中最关键的是( )。
A 相同数位对齐B 小数乘法的意义C 计算每个分步积D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2.教学“圆的面积”时,渗透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 )。
A 分类B 集合C 极限D 函数3.“在边长为 2 的正方形中随机撒一大把豆子,计算豆子落在正方形的内切圆中的概率。
”这个实验属于( )。
A 古典概型B 统计概型C 几何概型D 无法确定4.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时,渗透的是( )。
A 交集思想B 并集思想C 差集思想D 补集思想5.甲、乙、丙、丁四人进行了象棋比赛,并决出了一、二、三、四名。
已知:(1)甲比乙的名次靠前;(2)丙、丁都爱踢足球;(3)第一、三名在这次比赛时才认识;(4)第二名不会骑自行车,也不爱踢足球;(5)乙、丁每天一起骑自行车上班。
甲的名次是( )。
A 第一名B 第二名C 第三名D 第四名三、解答题(30 分,每题 5 分)1.在一条长 800m 的环形公路的两边安路灯,每隔 25m 安一盏。
一共要安多少盏?2.简便计算12.6×9.3+53×0.93+0.21×93 1998+199.8+19.98+1.9983.今有兔先走一百步,犬追之二百五十步,不及三十步而止。
问犬不止,复行几何步及之。
(1)将以上文字翻译成小学生能读懂的数学问题。
兔子先出发 100 步,然后狗出发去追它,狗跑了 250 步后,距离兔子还有30 步却停了下来。
问如果狗不停地跑,再跑多少步就能追到兔子?(2)解答。
用一根绳子测量井台到水面的深度。
把绳子对折一次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15 米;把绳子对折两次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4 米。
绳子长多少米?井台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在一个长 8dm,宽 6dm,高 10dm 的长方体内挖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画示意图)有两条绳子。
一条长 21m,一条长 13m,把两条绳子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以后,发现短绳子剩下的长度是长绳子剩下长度的。
问剪下的一段有多长?第二部分:教学运用能力(40 分)一、分析题(10 分,每题 5 分)简要分析下列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教学中应采取的预防或补救措施。
12 能被0.4 整除。
成因:没有理解整除的概念,对于数的整除是指如果一个整数 a,除以一个自然数 b,得到一个整数商 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 a 能被b 整除或 b 能整除a。
概念要求除数应为自然数,0.4 是小数。
而且混淆了整除与除尽两个概念。
故错误。
预防措施:在讲整除概念时,应让学生清楚被除数、除数和商所要求数字满足的条件。
即被除数应为整数,除数应为自然数,商应为整数。
并且讲清整除与除尽的不同。
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成因:正比例的概念,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原因: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 X 半径(S÷R=∏×R,圆面积公式变形),因为半径不一定(如果半径一定,就成了一个固定的等式,涉及的几个量也就不是几个变化的量),所以“圆周率 X 半径”不一定,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半径” 不一定,而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是“比值一定”,显然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所以不成正比例。
二、设计题(30 分,1 题 10 分,2 题 20 分)1.请你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设计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作为这节课的引入。
2.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写出例题部分的教学片断。
(注:本例题选自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单元第 3 小节)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部分(60 分)一、填空题(20 分,每题 2 分)1.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大九九小九九4.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的关系,等式的基本性质5.上,下6.条形,折线,扇形,折线7.频率,概率8.勾股定理9.圆,球10. 25。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 1.D 2. C 3. C 4. A 5. B三、解答题(30 分,每题 5 分) 1.64 盏 2. 186,2119.7783. 107步(翻译 2 分,解答 3 分) 4. 44m, 7m5. 32π(100.48)dm³(图 2 分,解答 3 分)6.m第二部分(40 分)一、分析题(10 分,每题 5 分,其中分析原因 3 分,提出措施 2 分)1.要点:整除的概念,数的范围2.要点:正比例的概念,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设计题(30 分,1 题10 分,2 题20 分)1.9~10 分:数学问题有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语言生动。
7~8 分:数学问题有现实性、趣味性;语言清楚。
5~6 分:数学问题表述较完整。
5 分以下:数学问题表述不清2.18~20 分:设计有新意,情景创设好,学习过程充分,注重方法提炼,语言表述清晰。
15~17 分:情景创设较好,学习过程充分,语言表达清楚。
12~14 分:教学层次清楚,体现教学过程。
12 分以下:教学过程不清。
教育综合知识试卷与答案一、单选题(40题,每小题1分)1、“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这句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所体现的战略目标是(B)。
A.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B.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C.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D.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是(D)。
A.加快薄弱学校改造B.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C.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D.促进农村科教结合3、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修订规定的是(C)。
A.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B.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C.义务教育鼓励教科书循环利用D.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发展教师教育。
4、《基础教育可改革纲要》(实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时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和(C)。
A.环境教育B.艺术学习C.研究性学习D.网络教育5、在教育部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不属于通识性知识基本要求的是(D)。
A.具有相应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B.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C.具有形影的艺术欣赏表现知识D.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B)。
A.小学与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C.初中阶段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课程为主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7、“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或者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要求”,这段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B)。
A.全面教育思想B.终身教育思想C.特殊教育思想D.精英教育思想8、按照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为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做出正确反映的学习属于(D)。
A.信号学习B.系列学习C.言语联结学习D.辨别学习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形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运用知识,形成技巧D.知识的巩固和保持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是指(A)。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技能、能力C.观念、方法、态度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11、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称为”(B)。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A)。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联系、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13、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B.课程资源越多越好C.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14、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
A.讲授课和复习课B.讲授课与练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15、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决定性因素的是(B)。
A.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C.社会文化D.人口质量16、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映。
这种教育方式依据德育规律的是(A)。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B.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17、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D.完善学生的人格18、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A)。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重视智育C.贯彻安全要求D.坚持智育与体育并重19、教育目标分类中的“接收、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属于(B)。
A.任职领域B.情感领域C.意志领域D.动作技能20、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A)。
A.长善救失B.正面疏导C.知行统一D.从实际出发21、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语速过快过慢,容易引起学生的(A)。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随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2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C)。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3、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的情景性,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转换、改造这些观点符合(A)。
A.建构主义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24、小学生刚学拼音时,容易记住声母表和韵母表的开头和结尾,不容易记住中间部分,这表明遗忘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