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治疗论文

糖尿病治疗论文

糖尿病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
疗效果。

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分别治疗
6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
功能转氨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肱指数(abi)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5.83±1.14vs6.21±1.25,p<0.05),甘油三酯(1.73±0.55vs2.40±0.67, p<0.05),低密度脂蛋白(2.64±0.60vs3.72±0.58, p<0.05)
及高敏c反应蛋白(4.68±1.52vs8.22±1.22, p<0.05)明显降低,而abi值(0.88±0.18vs0.72±0.20, p<0.05)升高明显,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明显下降(1.30±0.26 vs1.50±0.28,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血管病变,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阿托伐他汀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强化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
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但不能显著降低大血管病变,目前尚无理想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2]。

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除通过调脂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外,还可通过其一系
列调脂外途径,减退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本研究旨在运用
abi及imt两个指标探讨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1~2009.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45%),女性33例(55%)。

全部病人符合以下标准:1)hba1c0.05)。

治疗后b组abi值较a组明显增加(p 本研究对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有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

本研究中,以abi和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

6个月后发现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rp (hs-crp)明显下降,而abi值升高明显,imt值下降明显。

在t2dm 患者中,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1,12]。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能使颈动脉imt变薄。

我们检测了患者治疗前后的abi和imt值的变化,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而治疗组在随访结束后abi值明显上升,而imt值明显下降。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显著降低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可通过其抗炎、抗氧化及调脂等作用而发挥其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并改善和延缓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进程。

他汀类所致明显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的肌肉损害和肝毒性。

有报道,长期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使血清转氨酶升高,但一般发生
在治疗后3-12个月。

我们在用药期间未发现有转氨酶升高者,可能与我们观察时间短有关,在长期应用时,需继续监测其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有一人因肌酶升高,肌痛而退出实验,所以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检测肌酶,警惕某些严重副作用。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后,患者的血脂有明显降低,下肢大血管病变有明显改善,并且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和安全性均比较理想。

可以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首选降脂药物,并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medmottm,liu k,guralmik j,et al.the ankle brachial index independently predicts velocity and walking endurance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j am deriatr soc,1998,46:1355-1362.
[2] ostchega y,paulose2ram r,dillon cf,et a1. prevalence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personsaged 60 and older:data f 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2t 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4 [j].j am
geriatrsoc,2007,55:583.
[3] turner rc,milins h,neil ha,et al.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j].bmj,1998,316(6):823-828.
[4] 周君毅,刘玉山,甄永存.彩色多普勒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69-470.
[5] helenmc,d johnb,paulnd,et al. primaryprevention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with atorvastatin in type 2 diabetesin the collaborativeatorvastatindiabetes
study(cards):multicentre randomised placebo2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4,64:685.
[6] 王爱红,许樟荣,王玉珍,等.踝肱比值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105-107.
[7] ridker pm.cannon cp,morrow d,et al.creaction protein level and out-comes after therapy.n eng j
med,2005,352(1):20-28.
[8] 杨进刚,王建旗,李觉.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m].上海:同
济大学出版社,2006,42.
[9] 李馨,司良毅,高云华.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2004,20(1):42244.
[10] pip,tremoli e,poll a,et a1.1ntimal plusmedial thickness of the arterialwall:a direct measurement with ult ra2 sound imaging [j].circulation,1986,74:1399.
[11] hayashi c,ogawa o,kubo s,et a1.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and carotid in -tima 2media thickness as atherosclerosis markers in j apanese diabetics [j].diabetes resclin pract,2004,66:2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