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 U)柳絮(x u)差可拟(ch a)(n i)
无奕(y i)雪骤(zh U)道韫(y U n)
3.解释字词:
⑴内集(家庭聚会)⑵儿女(子侄辈)⑶俄而(不久,一会儿)⑷欣然(高兴地)
⑸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⑹未若(不如,比不上)⑺因风起(凭借)⑻即(是)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
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
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 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
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 一喻好,它给人以
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 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 •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 i)尊君在不(f d)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约定)⑵太丘舍基(离开)⑶去后乃至(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
称)⑸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⑹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⑺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⑻下车引之(拉)⑼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_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_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_的人,
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_知错能改 _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_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 _",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_________ 元方入门不顾___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
(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_为人处
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_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_名言:_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
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y ao)自强(qi dig)兑命(du i)学学半
(xi OD)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一不③不知其旨也一甘美_④不知其善也—好处,益处一⑤ 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⑧是故所以⑨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20.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④《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1.本文节选自_《学记》_,又名《小戴礼记》_,_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_礼
仪_论著的选集,共_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教育学_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教学相长。
22.本文主
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_教与学
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
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卫
学相长_”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 _______ 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