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身加固施工方案. 加固原则加固原则:首先按《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要求采用压力灌注法进行裂缝修补,修补用胶应符合该规范要求。
然后对寨河桥素混凝土圆端形实体桥墩采用既有墩身外包钢筋混凝土,将既有墩加宽加厚的加固方案。
裂缝处理和外包混凝土施工期间宜对铁路进行限速。
加固方法:混凝土圆端形实体墩加固采用在原墩身四周加厚的加固方案,在原墩身四周最小加固厚度为0.3m,加固后桥墩仍为圆端形截面,加固高度均按实际墩身高加固,即从承台顶面开始加固至顶帽底为止。
1.1施工工艺和注意事项1.1.1施工工艺流程墩身裂缝封闭处理→墩身及承台表面凿毛处理→测量放样→安装上下通道→墩身、承台钻孔→钢筋加工、绑扎及安装→模板安装→预埋件埋设→混凝土浇筑→→拆模→混凝土养护。
1.1.2主要机具设备混凝土振捣器、电气焊设备、凿毛设备、钢筋切割机、电锤钻、小型气泵、钢筋探测仪等。
1.1.3主要材料钢筋、植筋胶、裂缝修补胶等1.1.4材料进场及检验(1)材料进场砼由光山县祥瑞砼拌合站通过水泥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到地泵内再泵送入墩身模板内;钢筋在钢筋加工厂集中加工然后运至施工现场安装。
(2)材料检验①钢筋进场后送试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商品砼用水泥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中的42.5#硅酸盐水泥。
③商品砼砂应选用符合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中粗砂。
④商品砼用碎石应选用符合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碎石,粒径以5-20mm为宜。
⑤砼养护用水取自寨河,应事先化验,符合要求后方准使用。
⑥砼的每一组份必须采用检测合格的计量工具准确计量,其中允许误差为:水泥±2%,砂、石子±3%,水及添加剂±1%。
1.1.5裂缝封闭施工(1)裂缝封闭施工方法首先对裂缝周边进行打磨,然后采用铁科院的裂缝修补胶对裂缝进行封闭,裂缝注胶封闭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裂缝封闭施工时根据不同的裂缝宽度、深度、数量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裂缝宽度小于1mm时,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裂缝较深、宽度大于等于1mm时,采用压力灌注法进行修补。
(2)裂缝修补材料要求1)混凝土桥梁裂缝修补胶的材料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
2)裂缝修补胶除满足以上性能指标相关规定外,尚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裂缝修补胶浆液黏度小,渗透性、可灌性好。
②裂缝修补胶液固化后收缩性小,固化时间可调节,灌浆工艺简单,固化后不应遗留有害化学物质。
表1裂缝修补用胶主要性能指标(3)裂缝封闭施工措施本工程中的桥梁裂缝封闭施工均在桥底下施工作业,在裂缝施工前,应搭设脚手架施工平台,脚手架的搭设应符合安全规程及设计要求。
(4)施工流程及施工工艺1)施工流程裂缝的测量与记录→裂缝表面处理→封缝→配胶→灌胶→养护→结构表面清理2)施工工艺①表面封闭法表面封闭法主要采用表面封闭材料(如环氧胶泥、聚合物砂浆等)对结构表面裂缝进行封闭修补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小于1mm的裂缝。
表面涂抹环氧胶泥时,先将裂缝附近80~100mm宽度范围内的灰尘、浮渣用压缩空气吹净,或用钢丝刷、砂纸、毛刷清扫干净并清洗,油污可用二甲苯或丙酮擦洗一遍。
如表面潮湿,应用喷灯烘烤干燥、预热,以保证环氧胶泥与混凝土黏结良好;如基层表面难以干燥时,应用环氧煤焦油胶泥(涂料)涂抹,并涂刮在裂缝表面。
②压力灌注法适用于较深、宽度≥1mm的裂缝处理,混凝土结构裂缝压力注浆使用环氧灌封胶(甲)、环氧灌封胶(乙)为材料。
压力灌浆施工时按以下工艺流程逐一进行:裂缝检查及清理→钻孔埋管→裂缝止浆→压气实验→灌浆→收尾处理及质量检查。
a.裂缝的检查和清理:修补前,对修补部位的裂缝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对结构受损部位的所有裂缝做好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据此进行有关化学灌浆材料的配量、埋嘴、灌浆注射等方面的具体计算和安排。
b.钻眼埋嘴:嘴子是化学灌浆材料的注入口,也是裂缝的排气口,嘴子布置的原则是:宽缝稀,窄缝密,断缝交错处单独设嘴。
c.嵌缝止浆:嵌缝止浆的目的是防止浆液流失,确保浆液在灌浆压力下将裂缝填充密实。
d.压气试验:试验检查,认定嵌缝质量良好,无渗漏现象后,即可配置浆液。
e.灌浆:灌浆顺序应先行标定,其原则是:竖向裂缝先下后上;水平裂缝由低端逐渐灌向高端;贯通裂缝宜在两面一先一后交错进行。
在整个灌注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排气。
当灌好一个嘴子往下一个嘴子之前,必需在已灌好的嘴子上绑扎一段透明塑料软管,以备该嘴溢浆时弯绑扎死。
灌浆或注射结束后最好稳压几分钟,不要急于转移,以使被处理的裂缝尽量吃浆饱满。
f.收尾处理:灌浆完毕待浆液聚合固化后,即可将灌浆嘴一一拆除,并用环氧树脂胶泥抹平。
最后对每一道裂缝表面再刷一层环氧树脂水泥浆,确保封闭严实,并使其颜色与原砼结构尽量保持一致。
(5)裂缝封闭质量验证、验收对裂缝封闭质量进行目测外观质量,表面封缝材料固化后应均匀、平整,不出现裂缝、无脱落。
1.1.6凿毛施工裂缝封闭及基坑开挖完成后,采用轻型电锤等工具对墩身和承台进行机械凿毛处里。
凿除标准为露出混凝土骨料,且骨料分布均匀,然后将浮渣用高压风或高压水冲洗干净。
1.1.7墩身、承台钻孔按照设计图纸在墩身、承台上进行精准放样,然后人工用电锤钻钻孔,以确保钻孔的内表面有足够的粗糙度。
钻孔深度及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要求与墩身、承台表面垂直,垂直度允许偏差:墩身≤3%度;承台≤5%度,水平钻孔不得向上倾斜;用压缩空气清钻孔穴,吹出灰尘。
1.1.8植筋、钢筋绑扎施工插入锚筋,注射植筋胶(符合《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要求的A级胶),填满孔的2/3,注意不能灌满,固化。
对既有墩身钻孔,埋设牵钉。
牵钉按间距40×40cm梅花形布置,牵钉直径Φ20mm,埋入0.4m,钻孔直径Φ25mm,锚固深度为40cm,外露为25cm。
墩身牵钉钢筋布置如图1、图2所示。
图1墩身牵钉钢筋平面布置图图2墩身牵钉钢筋立面布置图外包墩身竖向钢筋均需锚固于基础或承台内,钢筋直径Φ16mm,锚固孔直径Φ20mm,深度58cm;孔中心距至外包截面边7.7cm。
墩身竖向钢筋布置如图3、图4所示。
墩身的环向钢筋为Φ16钢筋,环向钢筋安装时与墩身竖向钢筋焊接。
钢筋净保护层≧6cm。
墩身环向钢筋布置如图3、图4所示。
图3墩身竖向及环向钢筋平面布置图图4墩身竖向及环向钢筋立面布置图钢筋焊接、搭接与绑扎应符合规范要求。
1.1.9墩身模板施工(1)模板设计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模板厚度为2.75mm。
圆弧部分平面分成3段,直线部分平面分成两段,高度为1.5m,立面分成4节,采用翻模法,每次向上翻3节。
钢模间采用螺栓法兰盘联接,接缝间设置海棉橡胶垫,以防漏浆而影响砼外观质量。
图5墩身模板结构图(2)作业平台模板的作业平台采用三角托架的结构形式,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进行加工。
位置基本设置在每层模板接缝处向下20~30cm处,以方便作业工人安装及拆卸螺栓。
作业平台的宽度为不小于120cm,尽可能的使现场作业工人能够自由操作。
托架之间采用木板满铺,原则是能临时放置机具及人能够站立。
外侧使用安全绿网进行维护。
图6作业平台示意图(3)模板安装方案模板安装前,仔细检查其表面是否干净,涂抹的脱模剂是否均匀。
模板的安装严格设计要求的顺序进行。
严格控制模板拼装精度,保持模板在整个施工中光洁、平整,模板安装牢靠且与设计尺寸的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对安装到位的模板固定牢靠,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移位。
墩身接高前,应尽量纠正倾斜、位移。
接高各节段的墩身结构竖向中心轴线与前一节段的中心轴线应相互重合,严禁折线接高。
模板安装好后,对模板的位置、倾斜度、顶部标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进行全面检查,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再浇筑混凝土。
(4)模板拆除方案在混凝土浇筑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拆除模板。
施工期间要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拆除,混凝土内部温度开始下降前不得拆模。
侧模处已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方可拆除拉杆及模板。
模板拆除时将下层要拆除的模板用手拉葫芦与上层模板临时拉紧,同时另在模板吊环上设两条钢丝绳栓接在上层固定模板上。
拆除模板之间的连接螺栓,,然后通过两个设在模板上的脱模螺栓使下层模板脱落。
脱模后放松手拉葫芦,使拆下的模板悬挂于上层模板上,然后用人工搬运。
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
脱模后应将板面灰渣清理干净,涂刷脱模剂后待用。
1.1.10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内侧面板涂刷脱新机油,检查模板连接部位是否密实,复核墩身结构尺寸和中心点坐标位置。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地泵供应,墩身每次浇筑按2米高进行每节。
浇筑时混凝土各分段高度应浇筑到距模板上口距离10mm,并采用插入式捣固器冬季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振捣。
施工过程中应使拌和速度与浇筑速度基本相当,并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
每次浇筑取样一次,每次取样至少两组试件,每组三块。
墩身施工分节进行,在相连节间会形成水平状施工缝。
施工缝处理按《铁路桥涵施工规范》等相关规定进行,前节混凝土初凝后顶面凿毛处理,浇筑后节混凝土前先浇筑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以提高接缝处混凝土的密实性。
1.1.11混凝土养生混凝土浇筑完拆模后,采用缠裹塑料薄膜或套整体的塑料布袋包裹洒水养生不少于7天,混凝土强度不低于15MPa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1.12基坑回填及现场清理墩身全部浇筑完成即可进行基坑回填。
基坑回填完成撤出现场机械设备及材料,并清除现场建筑垃圾。
2.墩身施工变形观测:2.1一般规定寨河大桥3号墩身变形观测期不少于1个月。
2.2沉降观测的内容对寨河大桥3#墩身进行观测。
承台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见下图。
2.3观测点的布置埋设及技术要求墩身观测标:观测点数量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
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观测标埋设技术要求2.3.1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见下图。
2.3.2墩身观测标:同承台观测标。
2.4 桥梁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