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设研究现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
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
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
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
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
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
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
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