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F 个海关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
但到!A"A 年关闭了其他H 关,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下的中日经济发展形态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日本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有较大发展,并在一些先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同期中国从明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呈现出可喜的成长之势。
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和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以上所述,!$ 世纪中叶前,中日两国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资本主义因素均在潜滋暗长,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旗鼓相当,并出现迈入近代化之路的显象。
第二,中日两国近代化早期所走路线基本相同。
两国都以西方先进国家为仿照,以改革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为目的,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制度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近代化都是在被列强叩开国门,遭受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后而起步的。
日本从!%"& 年开国后的!" 年中,同英、美、俄、法等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个。
( ’ ) (*#"+ , #"%)而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殖民强盗签订不平等条约达’# 个。
( & ) (*! , ’)西方列强从中日两国攫取了治外法权、永久租赁通商口岸等种种特权。
民族的危亡首先唤醒两国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热血之士,他们奋起探寻富国强兵之道,成为两国近代化早期的领军人物。
列强的入侵成为两国近代化开启的动因,同时也为两国提供了近代化仿效的模板。
西方势力入侵远东,实质上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潮涌东方,师夷长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无论行动上还是方法上都出现了不谋而合,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并且两大运动在性质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以和平改良为限度。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固守“变器不变道”的原则。
第三,中日两国政府在近代化早期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
两国近代化的早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色彩十分明显。
人类社会步入近代化阶段大体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在本土上自然发展起来的类型,可称为自发性的近代化”,另一条就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打断和扭曲了这些国家自身原来的发展轨迹,为摆脱危机和谋求生存,自愿或不得不仿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和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走上近代化道路”( - ) (*’)。
中日实施近代化所走的显然属于第二条道路。
因为当时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都还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兴办的一系列企业,都不是自身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自然产物,而是在内忧外患之中,作为救亡图存的措施,由两国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进和推行的。
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都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或导演的角色。
在上述外部环境和内在社会条件下,两国近代化行进&. 多年后,到!$ 世纪末,其发展结果已见分晓。
日本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的三大国策,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日本不仅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且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年- 月,战败的中国同日本签订了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内容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
甲午之战中国的溃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日本的近代化打败了中国的近代化,原因何在呢?二首先,两国的社会变革力度差距悬殊。
西方外力的侵入虽给中日两国造成了创伤,但作为客体的外力冲击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主体而言,它所带来的“振荡效应”却是不同的。
在中国兴起了被称之“农村的游民和半无产者”( " ) (*%%)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日本引发的却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维新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既包括开始阶段的暴力革命,又包括此后数十年的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全面改革。
统治日本长达’#" 年的德川幕府被暴力革命所推翻,从而确立了新政权对日本社会的全面掌控。
此后,残余的旧势力不再具有重大的影响,也不足以构成改革的绊脚石。
由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集团的冲击之机,由洋务派发起的通过振兴实业而带动改革的尝试,大多做的是表面文章。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首的一批洋务派掌握了大多数省份的政权,洋务运动才得以推展。
但是,洋务派通过内战只是改组了清统治集团,而不是建立一个革命政权,旧势力仍旧强大,他们结成顽固派给洋务运动处处设置障碍,因而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其次,两国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差异明显。
郭沫若在分析中日两国的近代社会变革一败一成的原因时就认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 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者一种憧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为夷狄之邦。
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国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光辉,在变革时期便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日本虽有它固有的文化,有中国传来的文化,但过细到说起来,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
”& ’ ( ()#% * #+)这表明中日两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存在着内部阻力大小的问题。
日本的大和文化虽具有民族特色,但它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能凭借着自身的吸收优势能快速融入到西方的先进文化中去。
而中国创造的东方文明因为它过于辉煌以至对西方文化产生抵触和排异。
!, 世纪中叶,陷于民族危机中的多数日本人深刻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领先性,认为要想“攘夷”,首先必须“师夷”,“求知识于世界”。
五代友厚曾对这一思想的转化过程作过描述,他说:“此次于海上被迫与英国进行炮战,虽损失甚大,但对启迪三州土民之蒙昧,实天赐千金难买之良机⋯⋯应当理解,今后天下之一般形势,已非复攘夷,对其已难加拒绝,天下形势趋向于开国之时期业已接近,因而诸侯竞相钻研富国之方法,如不采取措施,则难睹国家充实富强之成绩。
”& # ( ()"!)这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敏锐、务实和进取性。
日本并非教条式地学习西方文化,他们认为文明本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学它的科学技术文明,应当实行“和魂洋才”的条规,把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日本特色的新文化。
明治初期,整个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被卷入到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之中。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由于封建正统思想“变器不变道”的禁锢,以及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的提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过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而仿造西方国家以自强,只需“学习外国利器,无须照搬其社会制度”& - ( (), * !%),这就决定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势必隔靴搔痒难以形成气候。
虽然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根本层面,因而这种学习始终停留在浮表。
再次,两国政权干预经济的措施有别。
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均对经济进行了干预,但干预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两国政权的性质不同。
领导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和推行维新变法的明治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清政权是满汉大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体。
从洋务运动的领导阶层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只是一些主张改革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其封建属性没有改变。
他们心目中的近代化是在维护古老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底线下,只是一味仿效西洋的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而不是全面的改造中国的封建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
日本明治政府的领导集团主体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或正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
他们不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而是力主多方位的吸纳西方的先进文明,对日本社会从上层领域到经济基础进行浴火重生式的改造。
两国政府对近代化的支持程度不同。
近代化的推进必需巨量的资金投放和政权力量的支持。
日本政府不仅做近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而且千方百计募集资金,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税改革,将大量增收的款项投入近代化事业。
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洋务运动不断的受到清廷和顽固派的刁难和阻挠。
洋务派既然得不到皇权的大力支持,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近代化建设。
两国企业管理的手段不同。
近代化初期,中日两国由于民间资本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一时难以单独承担工业化的重任,因此,不得不以各种优惠的经济政策为杠杆,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兴办官营和半官半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