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
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
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
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
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
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随着盆地勘探程度的提高,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难度相应地增加,但随着油气聚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勘探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勘探精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可以抵消勘探难度的增加,因此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地层类、岩性类和与之相关的复合型油气藏,它是一类具有形成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多样化、形状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或储集层具有极端复杂性的油气藏⑹。
对于目前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概括起来有3种:第1种为广义的地层油气藏包括狭义的地层油气藏、不整合、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第2种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和水动力油气藏四大类;第3种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油气藏,一般包括地层岩性型、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气藏⑺。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在现阶段,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很多,存在很多争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对隐蔽油气藏和隐蔽圈闭的不断认识,依据不同的概念含义,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
莱复生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地层油气藏、流体油气藏和混合油气藏,其中地层油气藏又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地层油气藏;哈尔布特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地层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古地形油气藏,其中地层油气藏又分为沉积油气藏和沉积后油气藏;里登豪斯则认为岩性油气藏指地层油气藏,分为岩相变化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不整合上、不整合下和不整合上下油气藏;阿列克辛分为地层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做了大量的研究,对隐蔽油气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表1国内关于隐蔽油气藏划分类型不同学者对隐蔽油气藏不同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划分的类型有所不同, 这里以前人划分为基础,经过总结、归纳得出了以下两种较全的分类方案:2.1按成因类型分类(1) 岩性圈闭油气藏:1)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上倾尖灭或渗透性变差造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2) 透镜体油气藏,由透镜体或其他不规则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限,组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3)成岩封闭油气藏,指在成岩和后生作用过程中,发生压实、胶结、硅化、沉淀、结晶、重结晶、交代和溶解等现象,使岩石储集物性发生突变,造成物性封闭而形成的油气藏。
4)特殊岩性体:古河道砂岩型、生物礁块型、浊积砂岩圈闭型。
(2)地层油圈闭型隐蔽油气藏:1)潜山油气藏:潜山基岩内幕型、潜山风化淋滤型。
2)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指斜坡边缘或古隆起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后,被非渗透岩层不整合覆盖封闭而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包括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伏剥蚀背斜构造油气藏和潜伏剥蚀单斜构造油气藏;3)地层超覆油气藏,旋回底部的新生储集层不整合地超覆在时代较老的非渗透岩层上,储层本身又被连续沉积的非渗透层覆盖而形成的油气藏。
(3)构造型隐蔽油气藏构造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2类:1)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2)岩体刺穿油气藏,是指由于岩体刺穿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包括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3)复杂断块型油气藏(4)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是由水动力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圈闭,使通常净水条件下不能形成油气藏聚集的地方形成油气藏。
(5)复合型隐蔽油气藏复合型隐蔽油气藏是指在受2种以上地质遮挡因素控制所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如构造、岩性尖灭、断层、地层不整合和水动力等诸因素相配合而形成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地层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及构造-水动力油气藏等。
2.2按油气圈闭要素分类按油气圈闭的要素可分为:储集体隐蔽型、油气储集空间隐蔽型、封盖条件隐蔽型、油气运移充注条件隐蔽型、圈闭形态与结构隐蔽型、圈闭构造位置隐蔽型、圈闭形成动力学条件隐蔽型、油气藏流体性质隐蔽型、保存条件隐蔽型、复杂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3.1层序地层理论层序地层学方法是隐蔽性油藏区域勘探目前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海相地层中更加实用,目前在陆相地层也在大规模地应用。
层序地层学分析在隐蔽油气藏储层预测与地层、岩性圈闭识别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其中最大的价值在于预测隐蔽圈闭的有利区带。
以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点,通过建立等时层序格架,研究盆地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生油相带、储集相带的展布、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和层位预测,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热史、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综合高分辨测井层序、地震层序、地震相和反射波属性等的分析,是目前解决隐蔽油气藏勘探问题的最佳途径。
层序地层学从盆地规模的地震地层学不断向储层规模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储集体分布预测的方向深化,减小了含油气盆地分析中日益增加的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风险、且可以优选开发方案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近年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已成为油气勘探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它通过合理、精确地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和岩相格架,客观地重建和预测等时地层格架内的体系域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尤其是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和界面的精细识别、追踪和对比沉积体系及重要的沉积体在三维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及其内部构成的精细研究,进而达到更有效地预测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储盖组合的目的⑹。
层序地层学用于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研究思路:首先,建立以三级层序为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层序内部结构正确划分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元进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其次,以体系域为单元研究层序内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然后,针对主要勘探目标层序单元,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在初泛面的较强反射轴之下,识别具有特殊反射特征的各类低位砂体,在该同相轴之上,识别各类湖侵体系域砂体;在最大湖泛面的强反射轴之上,识别“ S'型前积反射湖退砂体,之下识别各种水进砂体。
最后,对识别的各类砂体进行成藏条件分析,确定圈闭类型,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和5 Hi①鼻a[■闭 的豪型*分塞术进肝・目标[9]。
地层学原理预测隐蔽油气藏的流程如图 3-1所示:3.2坡折带理论坡折带是指地形坡度发生突变的地带,它可由构造因素或由沉积因素形成。
该部位对沉积基准面变化非常敏感, 并直接影响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
坡折带 理论在隐蔽油气藏中的运用,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架坡折,陆架坡折控制了低 位域砂体的展布。
为此,国内学者创新性地将其引入陆相湖盆中,林畅松等对构造 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曾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王英民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侏 罗纪湖盆坡折带的深人研究,按成因机制将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 沉积坡折 带和侵蚀坡折带三种类型。
与海相相似,陆相坡折带对低水位体系域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当基准面处于 坡折带之下时,往往形成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楔状体,并伴有下切河谷产生。
但是与海相地层相比,低水位体系域含油比例明显低,这预示着陆相盆地低水位 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