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

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0引言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

(季敏等,2009)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

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

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

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

(牛嘉玉等,2005)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

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

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

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

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

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

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

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牛嘉玉等,2005)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

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

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

(庞雄奇,2007)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

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

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

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闭类型,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

(牛嘉玉,2005)例如,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 4 大类型,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表2-1)表2-1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据牛嘉玉,2005)不难看出,这些非构造油气藏实质上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包括目前发现的非构造成因的一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其中包括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水溶气藏、深盆气藏等。

这些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同时还包括了所有的特殊成因的油气藏,它们都属于隐蔽油气藏,但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因为隐蔽油气藏还包括了一部分用常规勘探方法无法识别的构造油气藏。

牛嘉玉总结了各种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的差异,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3大类、14个小类(见表2-1)。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油气田勘探的方法和技术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一些过去被称之为隐蔽油气藏的在当前条件下可能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蔽油气藏,当前被判定为隐蔽油气藏的在未来方法技术条件下可能较容易被发现。

这些说明,隐蔽油气藏这一概念在油气田勘探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但它所包含的确切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

(梁富康,2011)3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近年来,我国在隐蔽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对我国东部油田的精细勘探研究,总结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五大技术体系,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地震储层预测,成藏综合评价,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改造工艺,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层序地层学技术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张运东,2005)除了传统的岩心观察、钻井、测井、地震等研究手段外,一些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为隐蔽油气藏的成因机理探讨和勘探开拓了更广泛的思路。

3.1地质理论与方法3.1.1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隐蔽油气藏分布和成因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密切,地层岩相变化、不整合以及潜山、透镜状砂体等在沉积地层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都可以作为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层序地层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鹿洪友,2004)其具体方法为以三级层序为主,运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技术识别各种关键界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的界面和相关体系域处展开研究储集体的展布特征和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地质和成藏因素,寻找隐蔽油气藏。

(胡晓兰,2010)3.1.2古地貌研究地貌是地表的外在形态,在地层的沉积演变过程中受沉积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沉积物从地貌高点搬运到地势低处,经历“填平补齐”的过程。

地貌中(胡晓兰,2010)的凸、沟、坡、凹等形态单元在储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沉积基准面下降,地貌凸起处被剥蚀,形成碎屑沉积物,被水或风等动力载体携带并沿着地势低处运移;根据能量消耗最低原理(邹德江,2008),沉积物沿着构造转换带运移消耗能量最低,构造转换带属于斜坡地带;“坡带富沟”理论表明(邢凤存,2008),古凸起被剥蚀后的沉积物沿转换带处的古沟谷向下运移,并经过斜坡带汇集到凹陷处。

这些地貌形态的不同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格局,同时对储集体的控制作用也不同。

古地貌控制着隐蔽储集体的平面展布,古高点和古凸起控制物源的搬运和水系的变迁,负向地貌单元对储集体的汇集及地层上超对储集体上倾延伸范围具有制约作用(樊太亮,2000)。

3.1.3坡折带理论坡折带纵向上受沉积基准面影响而控制着储集体的垂向发育,横向上对物源沉积体系分期卸载并制约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成与坡折带成因和类型相关的独特油气成藏组合。

构造和沉积的双重控制作用,使得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在相应的沉积环境下,会发育不同类型的坡折带以及对应形态的隐伏储集体。

坡折带理论在隐蔽油气藏中的运用,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架坡折陆架坡折控制了低位域砂体的展布。

为此,国内学者创新性地将其引入陆相湖盆中,如林畅松等在沾化凹陷提出了构造坡折带;王英民等提出了断裂、挠曲、沉积和侵蚀等成因类型的坡折带。

此外,陆永潮、任建业等在探讨构造坡折带形成机制时提出了弯折带及枢纽带的概念,坡折带及弯折带甚至枢纽带都控制了砂体特别是低位砂体的展布,解决了隐蔽油气藏储集仓储的问题,构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是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辉,2007)总之,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是形成与坡折带相关的隐蔽油气藏的最重要因素,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识别坡折带至关重要。

3.2地震勘探方法3.2.1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现已成为地震解释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尤其是在隐蔽油气藏识别与描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属性是指那些由地震数据或者是由地震数据产生的其他数据(如波阻抗),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能够反映地震波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以及统计学特性信息的综合特征参数,其中没有其他类型数据的介入。

通过属性解释能够获得许多有关地层、断层、裂缝、岩性和相变化的重要特征信息,可广泛应用于地震构造解释、地层分析、油藏特征描述以及油藏动态检测等领域。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亮(暗、平)点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或复数道分析、80年代的多属性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分析等阶段,现已进入三维可视化属性分析阶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原始资料准备到属性分类提取、优化、分析应用以至效果评价等,是一项油气目标体识别与描述的综合性技术。

(梁富康,2011)3.2.2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隐蔽油气藏发现靠技术进步,技术是多方面的。

但对这些理论技术和方法方面非常重要的是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发展,对地震勘探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而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地震技术的进步也密不可分,高精度的层序地层研究需要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钻井资料虽可以精细划分出层序或旋回地层的高频单元,但只局限于井点上,在盆地中界面的对比仍以地震资料最为直观和有效。

我国的陆相地层具有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地层厚薄不一等特点。

要克服这些难点,寻找地层、岩性、低幅度构造、断块油气藏,主要在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上下功夫;要寻找深层潜山油气藏,必须要提高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要解决地下各向异性问题,获得地质体各个方向的地质信息,预测裂缝发育带、需要进行全三维勘探。

要提高地震探测的精度,要求地震具有更高的垂直和空间分辨率、增强捕捉弱信号的反应能力,从地震数据的采集角度看,要求更小的面元、更大的炮检距、更高的动态范围,每次激发接收的道数成倍的增加、宽方位角接受、转换波及三分量采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