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
(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
②帝:宋太宗。
③僚属:下属官吏。
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4)尝作假山。
()9.翻译选文中画“”的句子。
(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译文: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答:2009年辽宁阜新市(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10分)[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 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2)具以东渡意告之。
译文: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答: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一)9.(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
(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008北京市密云县文言文阅读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二)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二)文言文阅读(10分)14.(2分。
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15.(5分)(1)(2分。
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
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3分。
每处1分)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答: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一)(共8分)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2008 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 题(12 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