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1]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2]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有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
(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三、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
(20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
吴将皆欲迎击之。
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
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
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
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
”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攻一营,不利。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
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 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⑩敕:命令。
7.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吴将皆欲迎击之。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⑴公将鼓之。
()⑵彼竭我盈()⑶犹难尽克()⑷诸将并曰()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夫战,勇气也。
⑶其诸要害已固守。
10.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4分)11.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四、9.(12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徧③再鼓之,必走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五、(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
(共13分)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①季世:末代。
②弭: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牺牲玉帛:(2)齐师败绩:(3)夙夜筹谋:(4)楚使请城:(5)乃自刎以死国: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l(1)彼竭我盈,故克之(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六、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 7 分)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