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完整版)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辟雍:是国子监中最华丽的中心建筑,
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古 制曰“天子之学”。辟雍建于清乾 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 国现存的惟一的古代“学堂”,是 清代帝王讲学之处。康熙皇帝之后, 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作一次讲学, 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 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 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 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最高学府。
二、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北京 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原名成贤街),是 我国元、明、清三代 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 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 的最高学府。建于元 朝大德十年(公元 1306年)。
国子监东临北京 孔庙,与孔庙隔夹道 相连,符合“左庙右 学”的古制。
国子监的布局为轴线组织的三进院落,坐北朝南,由 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
《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礼记·学记第十八》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宫建筑在周朝发展比较正规,称“天子辟雍”。春秋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私学,官私学并存。
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 等等。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 的自由。
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 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 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 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 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古代书院
在中国古代文教建筑中,有两种不同的建筑——学宫和 书院。学宫为官学教育场所,书院主要指私学教育场所。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 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 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文教建筑的出现,最早可追朔至夏。据历史记载, 夏朝就出现官办的学校——学宫,主要注重伦理及军事教育。
夏、商、周设庠(xiáng )、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 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 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 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 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
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 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 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 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 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 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 的文化体系。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 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
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 “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 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 (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 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 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中国八大建筑“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 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 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 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 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 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 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 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 檐廊,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 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 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 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