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 (1)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 (1)第四章城市规模 (2)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 (2)第六章城区土地利用 (3)第七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与调整改造 (3)第八章历史文物保护与城区风貌 (4)第九章对外交通 (4)第十章城区交通 (5)第十一章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 (5)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5)第十三章城市水源与给水 (6)第十四章近期建设 (6)第十五章远景规划设想 (8)第十六章实施措施 (8)第十七章附则 (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广东省北部山区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为适应大环境的变化,满足新丰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管理的合理有序,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实施细则》《中心镇规划指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韶关市城市规划编制方法》《韶关市新丰县总体规划与实施纲要》第三条韶关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为2015.2 平方公里,而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在城区,即县城中心区丰城镇,规划范围面积为15.01平方公里。
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规划。
中心城区以旧城区及新城区为核心,其中新区是城区总体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
第四条总体规划期限为2008年~2023年,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到2013年。
第五条本规划所涉及的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城区用地实际情况、规划意图,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及其适度弹性而制定的。
第二章城市性质第六条丰城是新丰县县城区所在地,是新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韶关南部经济中心城市。
第七条丰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
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突出城区的中心功能,保证县域管理职能实施的需要,建成全市领先的现代化城市。
新丰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是融山、河、城为一体的山水城市。
新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山水城市的基本特色。
丰城是县级城市,是韶关南部对外开放的枢纽城市,是起跨市区作用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丰城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为其发展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第八条城市发展总目标:2O23年把丰城城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山水特色突出,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第九条经济目标:新丰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贫困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65086万元(可比价),三大产业结构为36.89 : 32.71 : 30.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0元(现行价),在韶关市所辖10个市、县、区中居倒数第三位。
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26300万元(可比价),其中工业总产值75300万元,农业总产值51000万元。
随着工业区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计划到规划末期三大经济结构为20:50:3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
第十条社会事业目标:2023年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区总人口不突破18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建立生态产业园;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乡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农村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第十一条环境目标:20l3年环境质量要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成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
第四章城市规模第十二条随着工业的发展,未来新丰县城区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必须对全县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政策。
按照“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合理分布城镇人口。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要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
第十三条城区常住人口2008年增至5万人,2013 年增至8.5万人。
其中城区暂住人口2008年增至5000人,2013年增至3万人左右。
第十四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严格控制。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008年的5.37平方公里到2013年的8.7平方公里,2023年控制在15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从2008年的91.7平方米/人到2013年114.2平方米/人,2023年109.7平方米/人。
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第十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区域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城经济,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态平衡,等级规模结构有序,职能分工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十六条区域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本着发挥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提高整体效益的原则,中心聚集,东西伸展,南北扩张;分区实施;自点到轴,由轴成片,联片成面,逐步推移。
建立一种“承上启下”的城镇体系结构。
第十七条县域用地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综合部署。
第十八条城镇等级结构由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一般镇构成。
中心城市为主城区。
次中心城市为回龙和马头这两个中心镇组成,一般镇为其它的建制镇驻地。
第十九条城镇规模结构由三级构成。
第一类是在规划末期人口将到达10万人以上,其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全县范围内是最好的,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是整个县域的经济极核。
第二类是在规划末期人口将达到2.5万以上,通过其自身条件加强工业发展,提高其发展空间和辐射范围,对一般镇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类是其人口和用地规模都相对较小,自身发展优势较弱;在规划期内主要调整好其产业结构和完善基础设施,为适应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准备。
第二十条中心城市职能为全县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次中心城市职能为其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
以高新技术和外向型工业为主,适宜发展旅游业;一般镇依其主要特征划分为工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集市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等职能类型。
第二十一条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点轴放射型城镇布局。
沿国道和省道形成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沿省道和县道、形成南北向城镇发展副轴。
第六章城区土地利用第二十二条城区总体布局的原则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中心城区的建设以旧城区调整改造和新区建设,组团有序发展为主,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布局。
第二十三条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区土地。
第二十四条城镇总体布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体系相联系,绿色空间相隔离,形成“众星拱月,四面展开,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布局结构。
第七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与调整改造第二十五条县城区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一河两岸、两心、七组团”的结构。
第二十六条为了满足县城发展所需要的用地要求,又有比较明显的划分界限,同时根据县城的用地发展方向,确定新丰县县城规划区范围为:北部:神背村—冬瓜坑—罗屋连线;西北:新丰江支流双头河西岸;东北:罗屋正东向与新丰大道(105国道)交点至变电站连线;东部:老塔岭沿山与354.7m山头连线;南部、西南、东南:新G105国道选线沿线。
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2.6km2,2003年建成区面积为4.43km2,全镇总人口64250人。
城区户籍人口4.5万人。
第二十七条中心城区的建设以旧城区的调整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为重点。
加快旧城区调整改造,控制外延,重点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强化新城区的中心功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山水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十八条公共设施布局原则:1、旧城区改造和保护并举,大力发展新区的原则:在老城区,对现状商业街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主要以调整和完善用地功能为主,新区则以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为主。
2、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基层网点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方便镇民对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
3、城镇定位导向的原则:突出新丰县的城区的特点,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规模上要适应新丰县性质的定位。
并着力发展与中心镇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力求为周边城镇居民服务。
4、城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合理布局,功能齐全,就近服务。
5、分级配置,分别配套的原则。
第二十九条住宅建设按照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需要。
旧区以危旧房改造为重点,注意保护历史传统风貌,保留部分地段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用地;新区以外围组团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为重点,并与旧村改造相结合。
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
第三十条工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化转变。
发展一些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独立的现代化工业区。
第三十一条仓储用地根据工业生产和生活供应的需要,结合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布置。
第三十二条城区市土地按等级划分,以核心区为一级,逐级向外圈层式延伸分级。
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八章历史文物保护与城区风貌第三十三条历史文物保护的原则:从保持城市特色,保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出发,点、线、片相结合,加强对文物古迹、历史性街区、传统风貌地区的保护,形成名城保护的完整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城区的发展和建设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第三十四条历史文物保护的重点是古村落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性街区、泉水、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和城市风貌基本特色。
古村落为新丰江围合的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古村落的保护要从整体出发,既要保护古村落,还要保护与古村落特色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地理环境。
要继承古村落的传统格局,保护古村落轴线、路网、水系。
严格控制古村落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
保护风景名胜和其地域的生态环境,坚持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
第三十五条城区风貌的基本特色和总体格局是保护的重点之一。
山、泉、江、河、城有机结合是新丰城区风貌的基本特色。
东西以自然山水城市为特怔,南北以城市发展时代延续为特征,构成新丰城区风貌的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