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学科教学长期与个性和创造绝缘,这有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渊源。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重群体、轻个体的整体主义,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社会心理,等等,对个性化教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育工具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的教学制度、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忽视差异的教学评价等也钳制了个性化教学的进行。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制度;负面影响
教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唯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整齐划一;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种教参,一样的教学方法,一致的评价标准;有人戏称,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大江两岸,长城南北,一路走去,我们的课堂,学的是一样的内容,用的是一样的套路,问的是一样的问题,听到的是一样的声音,得到的是一样的答案。

为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世纪之交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

但积重难返,虽然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但教学目中无人、千课一律、千人一面、单调低效等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弊端仍根深蒂固。

学科教学与个性和创造绝缘,长期陷入僵化刻板、整齐划一的泥沼不能自拔,把本来应该富有灵性和变化的教学异化成了类似现代生产流水线的程序复制,其深层原因何在?几十年的教学扼杀了学生个性,忽视教师差异,无视学科特点,其历史渊源又在哪里?本文试从社会学、文化学和思维方式等角度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以期吸取教训,促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思想规范和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构成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并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我国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构成了现代学科教学的基础,其中,有很多与时代思想合拍的成分,但也存在与当代教育理念相悖的东西,成为当代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

学科教学的刻板僵化、整齐划一、缺少个性等与我国的一些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1.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烙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我国长期存在,导致“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和中国文化伦
理性范式的形成。

梁启超曾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家族本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人的姓名,先是宗姓,其次是辈分,最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这里突出的是家族整体而非个人。

在家庭结构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构成最基本的结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一定的伦理道德制约下活动。

所谓伦,就是服从,服从便是孝悌。

孔子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孝是无条件的,是诚惶诚恐和毕恭毕敬的。

所谓“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之行也”(《礼记?曲礼上》)。

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仁爱的面纱掩盖下的,实际上是子对父、臣对君、妇对夫的无条件服从。

这种无条件的服从说白了,正是儒家‘忠孝’观的根本内含。

而建立在‘忠孝’观念之上的社会伦理制度,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等级控制机制”[1]。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产生了服从长者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必然对中国人的思维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个人的自由被忽视,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对此危害,梁漱溟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2]。

反应到教育教学上,就是特别强调师道尊严,漠视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无条件臣服教材,迷信老师,盲从权威,放弃自我,放弃个人意志,养成服从和依赖的心理。

2.重群体轻个体的整体主义
与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和家族本位的社会观相联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一种重群体取向而非个人取向的文化,素来强调群体和共性,忽视个体和个性。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必须以团体群居的形式生活,而一个群居的团体,当然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和等级维持这个系统的和谐和整体性。

“群而不能无分”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只有通过一定的秩序规则,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荀子?富国》),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和谐整体。

问题是如果过分强调群体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过于强调集体的规则与秩序,那么,势必会限制个体的自由,扼杀个人的自主,整个集体也会因此失去活力。

重群体轻个体的整体主义对个性化教学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它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强调个体对群体的统一趋同,以整体的势力,将标准化、统一化、同样性强加给个人,于是“野蛮的集体使个人成为微不足道”,人的发展走向“平均化、机械化、大众化”,“个别的人已消失于类型之中”,“个人不成其为个人”[3]。

在群体强大的共性和同一性的挤压之下,个性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事实上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3.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中庸集注》)可见,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思想和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做到孔子倡导的“五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此达到和睦相守的完美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