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速递】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精品速递】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

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

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活动探究:1.请结合P36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 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课堂总结:教学反馈: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该图为______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_______(气压名称),B为_____(高或低)气压。

⑵此季节,__________气压带被_________切断。

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⑷大约半年后,A所在大陆上形成____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气压带。

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_______(气流性质)的__________风(风向)。

⑸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初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