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读“东亚季风”图,分析季风的形成。
3.运用气压带风带性质判断气候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读世界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2.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我们假设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复杂的多。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板书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气压高低变化指导学生完成53页的活动题,读图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分析图中a图中大陆气温、气压,空气柱内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让学生自己得出“会在副极地大陆上形成高压”空气的垂直下沉的结论。
分析b图得出“会在副热带大陆上形成低压”空气的垂直上升的结论。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课本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生答:略。
板书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生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
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板书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
我们来阅读52页“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板书 4.季风环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过渡)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是在前面学习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几节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对于一部分的学生难以快速接受,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
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本节内容是高二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本节课教材在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气候和洋流奠定基础,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基础巩固】1、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 赤道低压B.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C. 西伯利亚高压D. 副极地低气压带2.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D.东亚的海洋最深【能力提升】3.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B气压中心的名称是,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
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知识与技能:1.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2.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并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利用成因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