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
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途径有三种:①细菌从身体其
他感染灶经血行到达骨组织;②细菌从伤口侵入骨组织;③从邻近软组织直接
蔓延而来。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概述】本病的致病菌多来自疖、痈等病灶,在长骨干骺端形成骨脓肿。
病变继续扩大,突破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佛管侵入髓腔;也可先
侵入髓腔,沿哈佛管到达骨膜下。
其病理特点为骨质破坏、骨坏死和反应性新
骨形成同时存在。
【诊断】
1.本病常见于3~15岁少年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
胫骨和股骨发病率
最高。
2.全身表现起病急,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全身软弱无力、寒战、体
温急剧上升,可达39℃以上,脉搏加速等。
3.局部表现早期在局部有肿胀、疼痛及压痛;当形成骨膜下脓肿后,
肿胀及疼痛加重。
骨膜下脓肿破人软组织后,疼痛减轻、压痛及肿胀更重,皮
肤红、热,可有波动D脓肿穿破皮肤后,肿胀及疼痛
减轻。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速,脓细胞
细菌培养阳性,早期血培养也多为阳性。
5.X线检查早期无骨质改变,仅见周围软组织肿胀。
一般在发病2周
后才出觋干骺端模糊:轻度骨膜反应等‘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
坏、死骨和新生骨。
放射性核素对急性骨髓炎是一种很敏感而特异的检查(准
确率近90%);CT对骨盆、+足部的骨髓炎诊断有价值;MRI虽能早期诊断骨
髓炎,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对患者还需进行一般性麻醉、镇静,因此为非常规
使用方法。
【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1.全身治疗
(l)抗生素的应用:首先选用对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果在3日内无
明显疗效,则应及时调整抗生素。
尽快根据培养出的致病菌种,找出敏感抗生
素。
对危重患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连续用药要超过
3~4周。
停用抗生素要具备下述条件:①体温正常一周以上;②局部症状、
体征消失;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正常;④在X线片上看到修复现象。
若停药过早,虽然全身情况好转,但急性炎症仍可能复发或局部病变继续
发展而转为慢性骨髓炎。
(2)加强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输液可以纠正脱水、维持水及电解质平
衡,预防酸中毒。
此外,要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必要时少量多次重复输新鲜
血。
根据需要应用镇静、止痛及退热药物。
2.局部治疗在抗生素应用12~24小时后,早期处理局部病变。
(1)局部减压,切开引流:是常用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切开引流,
排出脓液,减少毒素吸收,可减少发生败血症的机会。
(2)患肢抬高及制动:应用石膏、夹板或牵引,可使患肢休息及抬高,减
少扩散,减轻肌肉痉挛与疼痛,防止畸形或病理性骨折等。
二、慢性骨髓炎
【概述】慢性骨髓炎多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发展
而来。
少数病例是由开故性骨折、战伤继发感染或由于致病菌毒力较低、患者
抵抗力较强而致。
后者病变范围多较局限。
【诊断】
1.病史既往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或开放性骨折病史。
2.临床表现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发作时则出现;患者消瘦、贫血,呈慢性病容;持续或间断低热、局部肿痛;可有经久不愈或时愈时发的窦道。
窦道不断排脓,可排出小死骨;患肢增粗变形,皮肤色暗、薄而易破或形成溃疡。
出现在关节附近,则可出现关节挛缩。
3.X线检查
(1)平片:可见骨质增厚、骨弯曲畸形、硬化、不规则骨腔和大小不等的
密度增高的死骨。
(2)窦道造影:可进一步了解窦道与骨腔及死骨的关系。
【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骨腔的感染、摘除死骨或存留异
物、切除硬化瘢痕及窦道。
手术前作脓液培养,找出
致病菌及敏感抗生素,以
便手术前后应用。
1.病灶清除术骨腔较浅时,直接缝合伤口。
有
皮肤缺损时,可行皮瓣
移植。
若骨腔较大,可选用下述方法解决:①碟形手术;②带蒂肌瓣填充术;
③灌洗疗法;④骨腔植骨术;⑤庆大霉素珠链植入。
2.病灶切除术对不重要部位如腓骨中上段、髂骨、肋骨、股骨大转子、
桡骨小头、尺骨下端、肩胛骨等部位的慢性骨髓炎,可将病变部位大块切除,
不影响功能,疗效也较好。
3.截肢术应用极少,其指征为:①长期不愈的窦道伴有皮肤癌变者;
②破坏广泛,肢体功能丧失者;③严重感染不能控制,必须截肢才能保存生
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