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
社山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

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

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

从此,西泠净土,华严
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印藏”出土1959年至1963年,在收购书画文物和金石篆刻期间,曾对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及其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多……由于我们在为西泠印社搜集资料,收购书画文物,我(指本文作者孙晓泉,下同)强调:今后主要搜集李叔同与西泠印社有关的活动情况,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

那时我曾多次布置,必须千方百计购进李叔同绘画,一二帧亦好。

但无论怎样努力,终于没有收到。

仅见到几件复制品而已,深感遗憾。

1962年,一天晚饭后,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来我家,神秘地说:“有一事要汇报。

但这事要向你单独汇报,所以我俩晚上拜访。

”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将绘画、乐器、印章、理论书籍等整理好,分别送给有关机构、友人和学生,例如将绘画作品送给北平国立美专,将金石篆刻送给西泠印社。

当时印社商定,将李叔同这批印章,以木盒盛之,贮藏于孤山某地,并立小型石碑以志其事。

这事,现在已经40多年了,李叔同绘画虽然收不到,但这批印章也很精彩,也可以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把这批印章取出来。

第二天,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察看。

只见镶嵌在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布满了青苔。

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印社有关领导暨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数人前往鸿雪径撬开石碑(“印藏”),取出木盒,打开一看,果见内有一批印章,石质完好。

经仔细清
点,实数正是96方(据韩登安记为93方)。

计算一下,从1918到1963年,这批印章贮藏于印社鸿雪径小山洞中整整45年了。

我非常高兴,说:“这是一批完好地出土文物哩,当珍藏之。

”然后将鸿雪径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封好还原。

印章全部封存于上图石壁之中,并于壁间嵌一高9寸、宽1尺的太湖石,上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旁刻跋文隶书六行,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

戊午夏叶舟识。

”叶舟即叶为铭,时任西泠印社社长。

当时发掘记录如下:石章总数93枚,共装于一石匣之内。

其中有西泠印社高手如王福厂、叶舟、经亨颐、费龙丁、王匊昆等人之铁笔,亦有当时社会上之名家如徐星州、陈师曾、夏丏尊、李苦李等人之刻赠;属于李叔同自镌的印章只有1枚,系白文“文涛长寿”。

93枚印章枚枚无损。

印章欣赏。

相关主题